青铜兵器之珍品:兽面纹青铜胄
2017-06-29 16:03:24 作者:葛海洋 来源:收藏快报 已浏览次


胄是我国古代所有兵器中保存数量最少的一种,完整者屈指可数。商周铜胄在不同的地域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形制。在中原地区,铜胄主要出现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晚期。
胄是一种用来防护头颈的装具。在我国古代,人们通常把护卫身体其他部位的装具称为甲,而把护卫头部的单独叫作胄,又因甲和胄是配套使用的,所以“甲胄”一词便成了中国古代防护装具的概称。胄是先秦时期的称呼,战国时称为“兜鍪”,北宋时称“头鍪”,宋以后又多称“盔”。
关于“胄”的解释,辞书中一般解释为古代将士作战时所戴的帽子,即头盔,是一种防护性装备。胄的出现应该经历一个非金属阶段,即皮革鞣制品或藤条编制品的过程,然后进入青铜质地,乃至后来的铁质铸造这样一个发展过程。胄是古代兵器库中不可或缺的装备之一。古代文献中关于胄的记载偶有所见。《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左右免胄而下。”《诗·鲁颂·必宫》:“贝胄朱绶。”《国语·晋语》:“甲胄而效死,戎之政也。”
由于古代战争的频繁性和残酷性,使人们对防护用具的要求越来越高,着胄披甲对自身的保护作用也逐步得到重视。利用青铜胄对头部的保护作用,减轻或是避免对身体的伤害,达到保护自己消灭敌人,进而可取的战争胜利的目的。
商周之际,青铜铸造业已经发展到较高水平。历代的史实可以证明,不论哪个时期总是把当时最新科技成果或先进工艺,运用于兵器的生产和制造上,商周时期也不例外,青铜胄的出现和逐步完善是随着青铜铸造工艺的发展而不断加以改进。到了东周时期,随着冶铁业的发展,铁胄逐步取代铜胄,青铜胄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兽面纹青铜胄(见图),山东省滕州市前掌大遗址出土,该胄面通高23.8厘米、面阔17.2厘米,厚0.2厘米,护耳直径11.2厘米。正面为兽面,顶部起脊并与面、顶、颈连铸成一体,从铜胄上没有接缝来看,应为内外合范一次铸造完成。胄面为高浮雕简化的兽面纹,兽面呈长角、大眼、小耳,正视似牛面。宽大的牛角一直向后弯曲延伸至耳部以上,角的下方为两只“臣”字形大眼,大而圆的眼球突出于器表,两眼的中间为菱形的鼻子,眼的左右两侧各有一只桃形小耳,在相当于嘴的部位,则露出带胄者的面孔,在胄体周围分别留有14个穿。胄的表面光滑,里面则有较多铸造时的糙面,此胄应是缀合在皮质一类物品所做的头罩上。出土时在胄内侧发现褐色碳化物。胄的左右两侧有护耳,护耳呈圆形,中间有一穿孔,两侧各有一个半圆形环,应为缀合之用。胄的正面脸的两侧分别有两个长方形牙片缀合其上,侧面各有一片,这样就构成了一副比较完整的防护用具——铜胄。
此件兽面纹青铜胄设计科学合理,既考虑了防护头颈部的实际功用,独特的兽面纹又使其具有了靓丽的外形,是一件不可多得的青铜艺术品。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