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在金华市博物馆的馆藏文物中,有一枚小小的铜镜(见图),与众不同,甚为珍贵。这枚西晋时期的铜镜,镜纹描绘的是孔子与弟子围坐讲学的场景,是目前发现全国唯一一枚通过镜纹反映当时儒家思想兴盛的铜镜,非常罕见。 它的出土,不仅为研究古代铜镜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对研究六朝时期金华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也具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1992年被评定为国家一级文物。那么,这究竟是一枚怎样的铜镜呢? 这面铜...
2016年5月至7月,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配合安阳市西北绕城高速公路建设,在安阳县辛店村西南发现一处商代晚期聚落和一处大型商代晚期铸铜遗址,清理一批商代晚期房基、道路、灰坑、窖穴、烘范窑、铸铜遗迹及一大批商代晚期墓葬,出土大量的商代铸铜用的陶范、工具及青铜礼器、兵器、工具、漆器、玉石器、陶器等器物。该遗址距殷墟宫殿宗庙区直线约10 公里,是近期安阳商代晚期考古的重要发现之一,具有重要的考古价值。 ...
为贯彻落实7月25日中省文物安全电视电话会议精神,进一步做好雨季、汛期的文物安全防控工作,防止文物安全事故发生,结合全市文物安状况大排查行动等工作安排,铜川市成立两个检查组从7月25日开始至8月11日,集中对辖区内文物保护单位及文物收藏单位安全情况进行检查,共出动47人/次,检查文物保护单位、博物馆22处。 检查组主要对文物安全责任落实、安技防设施运行、消防设施配备、安全应急预案及项目资...
仲夏过后,小暑来临,又到了“夏日熏风暑坐台,蛙鸣蝉噪袭尘埃。”的酷热时节了。近日笔者偶得一只清代竹蝉五毒铜镇纸,细细把玩,颇多乐趣。 这只镇纸造型(图1)为一只蝉伏在一节竹子上,底(图2)为平底,实为镇尺。竹和蝉,都很受旧时文人雅士的欢迎。竹是君子的化身,中通外直,谦虚向上,代表文人正直的操守和气节;而蝉寓意着默守,命意自高,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整体观之,寓意知足(竹)常乐之意。 镇纸...
电视剧《琅琊榜》中的琅琊阁究竟在哪里?安徽滁州有琅琊山,山东临沂曾有琅琊国,你可能不知道,南京其实也有过一个“琅琊国”。南京市考古研究院的专家们,在南京栖霞官窑村发现了10多座东晋墓,其中一座出土了一枚铜印章,上面刻着:琅琊国中尉司马。 这位琅琊国中尉司马是什么人?东晋时期,南京的“琅琊国”是什么样子?现代快报记者进行了采访、还原。 考古·发掘 东晋古墓里 留下了一...
今(14)日,一辆辆文物押运车驶入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承载着地中海文明的231套500多件文物正式抵渝,它们在华夏大地“转悠”了一圈,将在重庆“呆上”近三个月的时间。记者了解到,8月19日(本周六),包括罗马帝国时期青铜阿波罗头像雕塑等珍贵文物将与山城市民见面。 重磅!中意双方20余家博物馆携手推出年度大作 “文明之海——从古埃及到拜占庭的地中海文明”展览撷取意大利佛罗伦萨国家...
备受关注的西周青铜器“兮甲盘”在近日举行的2017年西泠印社春季拍卖会上亮相,从1.2亿元起拍,以1.85亿元落槌,最终以2.1275亿元成交。提起青铜器,对于许多藏家来说似乎还处于“遥不可及”的状态。事实上,在2014年秋拍时,内地已经有了“青铜器上拍”的先例。毫无疑问,艺术品拍卖市场已经进入了“青铜时代”。 “兮甲盘”的前世今生 “兮甲盘”高11.7厘米,直径47厘米,敞口浅腹,外...
2016年11月,澄城县刘家洼村发生了“11.25”盗掘古墓葬案。专案组民警循丝觅迹,侦查发现了山西洪洞县籍的一个特大盗墓团伙。部分作案人员被缉捕后交代盗墓过程中是由一个叫贾某的澄城籍人员作为“内应”的,而且贾某手上还有一批盗掘未出手的文物。因此,抓住贾某至关重要,专案组民警迅速开始了全力侦查。 通过摸排走访,民警了解到贾某与同村李某平时关系交好,李某家人透漏,李某最近去了陕北榆林打工,但是...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近日透露,考古人员在大理太和城遗址发掘工作中,确认了当地南诏时期大型建筑遗迹形制,并出土佛首、观音立像等一批实物遗存及青铜器物。这一发现丰富了南诏时期建筑艺术等领域文化内涵。 南诏为我国唐代时崛起于云贵高原的一个古代王国,由蒙舍诏首领皮罗阁于公元738年建立。太和城遗址位于云南省大理州大理市太和村西苍山佛顶峰麓,系南诏国初期王都旧址。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
铜镜直径12.8厘米,半球形钮,环绕镜钮为半浮雕状四兽对称分布,形态生动,纹饰精细,毫毛必现。外起凸棱,饰双圈放射线纹,四周饰楷书铭文,字体清秀,颇具隋唐名家所书小楷之风,此镜制作规矩,纹饰精细,千年的锈蚀,并没有对其原本精致的铸工产生破坏,依然风采动人。惜持有者轻易除锈,虽然品相未伤,但镜表光泽已失,令人遗憾。若依然光可鉴人,市价在十万元左右,现红斑绿锈,不掩其美,市价在万元之下。
东周嵌赤铜鸟兽纹铜壶,盛酒或盛水器,高32厘米,1923年出土于山西浑源县李峪村。 (国家博物馆供图)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着一件春秋至战国时期的嵌赤铜鸟兽纹铜壶,此壶侈口,窄颈,鼓腹,圈足,附器盖,器盖及器颈各有两个带环铜耳。整器纹饰较为简洁,仅器盖和铜耳上有部分纹饰,壶颈有两行鸟形花纹,上腹有两行兽形图案,其余皆为素面。不过壶颈与壶腹的鸟、兽形图案皆以红铜镶嵌而成,极具特色,可能是受到北...
由《大河好物》与璿杨庐主办的第三届好物市集7月18日在商都艺术馆开市,本届市集展出主题为水月禅心——佛、道造像海外回流文物展,传世明清佛、道造像,海外回流精品文物及当代翡翠珍品,件件精美,为绿城添上一抹清凉与禅静。 本届市集上,当代作品与传世古器交相辉映,竞展风华。出自宫廷的清代乾隆年间千手观音像,青铜琍玛错金银与木雕彩绘分体浇铸,四十手臂各持法器,裙摆垂及脚踝,裙身散布着错金的花纹。脚下为...
铜镀金福禄寿三星钟,清乾隆,通高89cm,面宽41cm,厚33cm. 钟整体铜镀金。共分3层。底层四面开光,内绘山水画,以水法象征河流,八仙在四面依次出现。八仙是以金属片绞出形状后再以油漆彩绘。中层是寓意祥瑞的景观。牙雕福、寿、禄三星并立,手各持一笏,分别书“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万寿无疆”。福星、禄星身旁有蝙蝠、鹿。三星身后立一瑞兽,背驮两面表,表口圈镶嵌红黄二色料石。瑞兽身后植松树...
残石佛首 杨庆丽摄/光明图片 青铜鎏金杨枝观音 杨庆丽摄/光明图片 云南考古日前又公布了新的重要发现。此前,根据《太和城遗址考古工作计划》,2016年11月中旬至2017年1月下旬,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大理州、市两级文物管理所对2015年勘探中发现的太和城遗址二、三号两处大型建筑遗存进行了考古发掘。日前,专家们公布了此次考古成果,初步认为这次发掘的主要收获是发现了在太和城遗...
网络配图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近日透露,考古人员在大理太和城遗址发掘工作中,确认了当地南诏时期大型建筑遗迹形制,并出土佛首、观音立像等一批实物遗存及青铜器物。这一发现丰富了南诏时期建筑艺术等领域文化内涵。 南诏为我国唐代时崛起于云贵高原的一个古代王国,由蒙舍诏首领皮罗阁于公元738年建立。太和城遗址位于云南省大理州大理市太和村西苍山佛顶峰麓,系南诏国初期王都旧址。 云南省文物考古...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