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发现东晋家族墓 出土铜印上刻琅琊国
电视剧《琅琊榜》中的琅琊阁究竟在哪里?安徽滁州有琅琊山,山东临沂曾有琅琊国,你可能不知道,南京其实也有过一个“琅琊国”。南京市考古研究院的专家们,在南京栖霞官窑村发现了10多座东晋墓,其中一座出土了一枚铜印章,上面刻着:琅琊国中尉司马。
这位琅琊国中尉司马是什么人?东晋时期,南京的“琅琊国”是什么样子?现代快报记者进行了采访、还原。
考古·发掘
东晋古墓里
留下了一枚铜印章
为配合南京紫金(新港)科创特区北片1号地块的开发建设,2016年7月,南京市考古研究院的工作人员入驻栖霞山官窑村官窑山,开始对这里进行勘探。
在这里,考古专家们发现了大量的明城砖古窑址,还发现了10多座东晋时期的古墓。
“最引人注目的是37号墓,这个墓呈凸字形,墓长近6米,宽2米多。墓室用青灰色的砖,按照三顺一丁的形式垒砌而成。”南京市考古研究院相关负责人告诉现代快报记者,东晋时期讲究薄葬,加上古墓被盗过,所以,古墓内几乎是空的,只清理出了青瓷碗、黑釉鸡首壶等。不过,在仔细清理时,他们发现了一枚造型简洁的铜印章。
由于这里的土质相对较好,尽管过了1600多年,但印章上的字迹依然清晰。经过辨认,印章底部刻着:琅琊国中尉司马。
“印章虽然小,但非常重要,感觉南京的琅琊国之谜要揭开了。”一位专家说。
考古·追问
铜印章上的“琅琊国”
是咋回事?
琅琊国出现在西汉初年,是汉朝的同姓诸侯国。两汉、两晋都有琅琊国,晋朝的琅琊国尤其著名,不但出了八王之乱里的赵王司马伦(始封琅琊王),还出了包括东晋建立者晋元帝司马睿在内的五位皇帝。
南京的琅琊国,说起来和《琅琊榜》的原型琅琊王、东晋元帝司马睿有关。司马睿是晋宣帝司马懿的曾孙,15岁时,父亲司马觐去世,世袭了琅琊王爵。西晋末年,北方战乱,士族平民纷纷南逃。当时的司马睿势单力薄,兵荒马乱之际,采纳了首席谋臣王导的谋略,主动向晋怀帝表达了想到建邺(今南京)驻防的愿望。而当时晋怀帝刚即位不久,面对北方各处战乱纷起,也有心巩固南方,便下诏让司马睿到建邺驻防。
公元307年9月,司马睿抵达南京,和他一起的不仅有琅琊王氏一族,还有其他士族,以及平民等。史称“从睿南渡者百族”。
成千上万的北方人南渡到南京,这些移民按照他们在“家乡”的样式进行编制管理。从山东临沂琅琊国来的都住在一起,为了方便对移民的管理,重建郡县,依然沿用旧名,叫琅琊郡。于是,琅琊郡怀德县、临沂县等纷纷在南京出现。
考古专家认为,当时沿用的是郡国制度,也就是郡等同于国。
南京的“琅琊国”
在哪里?
司马睿到南京后,开始争取江南士族的支持。他和王导策划了一场活动。
公元308年农历三月初三,南京的士庶照例在水边举行一年一度的禊祓(xì fú,临水洗濯、祓除不祥的祭祀活动)。这一天,在王导的安排之下,司马睿乘坐华丽的轿子,由威风凛凛的仪仗簇拥着,出游观禊。王导、王敦以及北来的大族名士都骑马跟在仪仗的后面作为扈从。这个阵势大大出乎江南士族的预料,他们受到了极大的震动,意识到司马睿是南渡的北方士族将来要拥戴的领袖,不能轻视。
从公元307年到公元317年,司马睿在这10年间都没有称帝。这期间,司马睿主要依赖了北方大族王导、王敦兄弟的大力支持。王导位高权重,联合南北士族,运筹帷幄,纵横捭阖(bǎi hé),政令己出。王敦则总掌兵权,专任征伐,后来又坐镇荆州,控制建康。王氏兄弟权倾内外,司马睿不过是徒有虚名而已。
那么,跟随司马睿过来的琅琊国人,居住在哪?根据文献记载,专家认为琅琊郡应该在栖霞龙潭到句容一带,也就是栖霞山以东的范围。
那么,为什么这些琅琊国人选择在这里生活呢?专家说,这里是他们到南京的落脚点,距离长江很近,生活方便。
“琅琊国中尉司马”
究竟是什么人?
和出土铜印章古墓一起的,还有10多座东晋墓。这些墓主也都是从北方移民过来的琅琊国人吗?专家说,这是肯定的。
在南京形成的新“琅琊国”,在司马睿当了皇帝后依然存在。“公元317年,西晋最后一个皇帝驾崩,他身边的大臣赶到南京,带了皇帝口谕,让司马睿在南京称帝。”专家介绍,在这种情况下,司马睿登基当了皇帝,成为东晋元帝。
专家说,这次发现的古墓是按家族来葬的。10多个“琅琊国”人中,唯有“琅琊国中尉司马”显得不一般。那么,这位“琅琊国中尉司马”究竟是什么人?
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中尉是一个军事官名,战国时开始设置。不过,中尉和司马在一起就显得有意思了。在古代,将军、都尉、校尉、中尉、卫尉系统皆设置有司马,又有归属不明的杂号司马。比如掌管宫门的、掌管马匹的,都有司马一职。虽然都是司马,但工种不同,拿到的薪水也不同。“中尉司马应该是一个掌管军事的官员,但官职并不是太高。”专家说,这位“琅琊国中尉司马”是个小军官。他手上的兵力有多少,还有待进一步考证。(韩雨霁 胡玉梅 南京市考古研究院供图)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