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铜墨盒是盛装墨汁的小器物,也是我国传统的文房用品,产生于清代道光时期,盛行于光绪、民国年间。它比石砚更轻巧灵便,并能保持墨色的滑润和黑亮,故在当时颇受欢迎,成为文人墨客案前的必备之物。铜墨盒集书画、雕刻艺术于一身,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深受众多收藏爱好者青睐。 笔者收藏两方民国时期刻铜墨盒,均为抗战时期的文化人士使用的文房器物,一件为方形,盒盖上刻篆书“还我河山”,一件为圆形,刻有楷...
一、铜羊灯的独特造型 驻马店市博物馆馆藏的铜羊灯,为东汉时期产物,照明用具,铜质,完整;通长13.7厘米、宽6.9厘米、高10.3厘米,重422克,驻马店市正阳县慎水乡李冢出土。整体卧羊形,羊首机灵的高昂着,目视前方,羊角大而盘卷,曲成环状紧贴面颊,额下胡须自下额垂至颈部;身躯肥圆,腹部两侧铸刻双翅纹饰;四肢健壮,前腿后跪,后腿前屈,臀部肥硕,短尾。羊的背部和身躯分铸为两部分,腹腔中空,用来...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11日通报,该单位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境内发现多处新石器时代晚期至秦汉时期的遗存,出土青铜权杖等珍贵文物。 2016年8月以来,为配合成昆铁路建设工程,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凉山彝族自治州博物馆及市县文物管理所组成多支考古队伍,对凉山州境内22处文物点相继开展了考古发掘工作。截至目前正式结束了22处文物点的田野发掘工作,发掘面积2万余平方米,取得了阶段性重大收获。 ...
大盂鼎,又称廿三祀盂鼎。通高1021mm;口径784mm;腹深490mm;重153.5kg,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其形制为:立耳;深垂腹,腹上部饰曲折角兽面纹;足上部饰外卷角兽面纹、出脊,足下部略呈蹄形。鼎内铸有铭文19行,共291字。铭文分为两个部分,分别记载了周康王对贵族盂的训诰和赏赐。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大盂鼎造于西周周康王时期,是西周早期青铜礼器中的重器...
说起中国的古剑,出土最早者当为商末周初之出品,距今三千一百年左右。到了春秋战国之际,各地普遍铸剑,其中尤以南方的吴、越水平最高。 秦俑坑出土的剑比春秋时代的吴、越王剑晚了近二百年,两者最大的不同在于长度。春秋以前的剑很短,只有二十至三十厘米长,春秋时的剑在五十至七十厘米左右,而秦陵完整的九把剑,最长的达九十四点四厘米,最短的也有八十一厘米。这反映了剑的功能从主要以显示身份的象征物向战场上实用...
此对哥釉粉彩鎏金铜塑双耳瓶,通体粉彩局部描金,风格上结合了中西合并的优雅,粉彩的华贵,还有瓶口处醒目的鎏金铜塑装饰,结合相得益彰。瓶耳为鎏金铜塑美女造型,具有西方国家的特点,即起到装饰作用,又使整体风格趋向饱满。瓶肚处绘有造型复杂的纹饰,中西文化影响的纹饰特征有着类似的手法。整体风格饱满大气,正中不同于一般纹饰,绘有缠枝图样,兼具创作者的个人风格。足部坚实,同样有鎏金铜塑装饰。 哥窑瓷器以炉...
铜镜纹饰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情趣,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由铜镜纹饰的图案、内容、工艺,可窥见特定时期的文化信仰、宗教习俗、社会风尚。南京历史底蕴深厚,铜镜文化源远流长,研究发掘南京地区铜镜纹饰的文化意蕴,有助于从文化艺术的视角更好地理解这一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 南京地区的铜镜主要以东汉末年三国时期居多。孙权黄武年间的铜镜几乎占南京市博物馆(朝天宫)馆藏铜镜的一半。这一时期的铜镜纹饰...
内容提要:使用石范随葬的习俗贯穿西南地区整个青铜时代,而尤以滇文化最为突出。墓主人身份可能为铸造工匠,随葬的石范具有明身份和别认同的功能。另外,该习俗在岭南、东南亚地区的青铜文化中也有发现,其文化传统可能源于欧亚草原青铜文化的“铸匠墓”习俗。 关键词:石范 青铜文化 身份 铸匠墓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金沙遗址祭祀区考古发掘研究报告》(批准号12...
今天,长沙铜官窑遗址管理处与德国收藏家蒂尔曼·沃特方在长沙市望城区政府签订协议,就其收藏的百余件铜官窑瓷器文物“回归”达成共识。 据了解,寻宝人蒂尔曼·沃特方于1998年在印度尼西亚的勿里洞外海发现了一艘沉没的阿拉伯商船,并为之命名“黑石号”。经过长达9个月的打捞,在沉船上打捞出67000多件中国唐朝时期的文物,其中56500多件瓷器均产自长沙窑,且保存完好、品相精美。后来这批文物中绝大...
青铜礼器的体制是青铜文化的核心内涵。通常所说的青铜礼器,一般泛指饪食器、酒器和水器等。此外,乐器也在礼器之列。青铜礼器为王室及上层贵族所专用,其组合与数量的差异是划分权利和地位区别的重要表象,从而形成等级森严的礼制。在《周礼》和《仪礼》等文献中,具体记载了西周青铜器的礼制。考古发掘所获的实物资料,为研究青铜器礼制提供了确凿的证据,具有重要学术意义。 夏商周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青铜时代。夏代是中...
这件青铜鎏银的高足杯,虽然它的体积很小,高仅5.5厘米,口径8.5厘米,底经4.6厘米,但铸造非常精美,敞口,圆鼓腹,腹部有莲叶纹一周,喇叭小圈足,整体鎏银,是典型的西夏晚期的一件器皿。据说是在旧县城改造时,被民工发现的。海原县城,据《光绪海城县志》记载:县城宋名天都寨,夏改为东牟会,元名海喇都,明初以地赐楚王,又名海城。近年来,有学者研究认为海原县城之元名海喇都,就是《元史》中记载的成吉思汗的“...
【守望家园】 中国的青铜文化起源于黄河流域,始于公元前21世纪,止于公元前5世纪,大体相当于文献记载的夏、商、西周至春秋时期,经历了约1500年的历史。西周时期,青铜铸造工艺在殷商时代的基础上得到长足发展,出现了分铸法、失蜡法等先进的工艺技术。 大克鼎 宝鸡作为西周王朝的发祥地,见证了中国青铜文明的顶峰时期。自汉代以来,宝鸡境内就不断出土青铜器,数量之...
鎏金铜牛(图1、2),西夏,1977年出土于西夏陵区101号陪葬陵。现藏宁夏博物馆。模制浇铸成形,腹内空心,外表通体鎏金,造型生动,比例匀称,形象逼真,是西夏文物中的精品,工艺精湛,号称“西夏第一牛”,是宁夏博物馆的“镇馆之宝。”1996年,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确定其为“国宝”。 铜牛长120厘米,宽38厘米,高45厘米,重188公斤。中空,外表通体鎏金。牛屈肢而卧,双眸远眺,四肢有力,体态健...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