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妙手呈金——武汉博物馆馆藏青铜器保护修复成果展”昨日在武汉博物馆开幕。展出该馆修复的近200件青铜器,分为“病害·医方”、“如琢·如磨”、“古法·今术”、“人生·追求”4个部分,分别介绍了常见青铜器病害及修复原则方法、青铜器的典型修复案例,展示了青铜器修复的工艺和技法以及修复人员的工匠情怀。 自新石器时期有人类居住起,武汉地区便遗留下大量珍贵的文物和重要史迹,辉煌灿烂的青铜器是其中的重要代...
图为西周青铜兮甲盘。(资料图) 15日晚,杭州西泠春季拍卖会上,西周青铜兮甲盘以2.1275亿元人民币成交,创下古董艺术品在中国拍卖的新纪录。 这件国宝,与湖北有着密不可分的缘分。 兮甲盘,因制作者兮甲(即尹吉甫)而得名。尹吉甫,十堰房县人,西周宣王的重要辅臣,是湖北有历史记载的第一位政治家、哲学家、军事家、《诗经》的主要采集者,后被尊为中华诗祖。兮甲盘是他的遗物。 201...
7月12日,在当日开幕的2017西泠春拍预展上,一件目前唯一存世的南宋宫廷旧藏青铜兮甲盘吸引了众多收藏界人士的关注。兮甲盘的作者是《诗经》的编纂者尹吉甫,也是西周宣王时期的宰相。上面记载着西周宣王时期的重大国事,是收藏界公认的国宝重器。 据业内人士估计,开价1.2亿的兮甲盘最终成交价很有可能会突破2亿。身价过亿的兮甲盘经过宋、元、明、清代名家收藏之后流失海外,直到2010年才被一位热爱传统文...
锁,我们常见的一种器物。《辞源》曰:“锁,古谓之键,今谓之锁。”大约是因为锁的严实性,古人除了将之用在保管物品上,还引申为祝福和爱情之意。古锁的文化内涵,为本来坚硬的金属增添吉祥如意的民俗色彩。新娘出嫁时,在嫁妆箱上用“十二生肖”锁,脖子上要挂上吉祥锁;寿宴时用“福禄寿喜”锁;小孩过生日就会用长命锁;流传最广且最具有震撼力的莫过于黄山莲花峰上的“连心锁”了,可谓是“情比金坚”最美好的祝愿。 ...
转经轮,藏语称作“玛尼阔洛”,主要以经轮的内外绘制、书写有简称“玛尼”(Mani 六字真言)的咒文而得名。其最主要的结构为以一个内置有咒轮的金属圆筒,中间再贯穿一根转轴,使圆筒连带内部的咒轮能流畅地转动。转经轮即以清净恶业、积聚功德著称。 转经桶的形制分有多种,有设置在寺院或重要圣地内的转经堂中,高达一层楼群高的巨型转经轮;有镶嵌在寺院外墙中的中、大型转经轮;有一般民众日常使用的小型转经轮。...
“村里发现了古墓!”一则发现古墓的消息,在蓝山县塔峰镇五里坪村传开了。今年7月,蓝山经济开发区三蓝示范学校建设工程项目开工清表过程中发现两座砖室墓,经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人员判断,系东汉、唐时期的古墓。 对两座墓葬进行了发掘 7月12日,笔者来到了位于蓝山县塔峰镇五里坪村五里小学东北300米处的古墓所在地。两座墓室已被拉上警戒线保护起来,墓葬已发掘结束。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资料图 今年的西泠春季拍卖会即将开启,7月12日至14日预展,7月15日至17日拍卖,地点是浙江世界贸易中心展览厅。预展阶段免费向观众开放,大家可以近距离观看一件曾经失踪上百年的国宝级文物——兮甲盘。 兮甲盘是西周宣王时期的著名青铜器,根据记载,这件文物于宋代或更早之前出土。南宋时,它曾被藏于绍兴内府,后因战乱流出内府。元代,兮甲盘流落民间,被大书法家、鉴藏家鲜于枢发现时,已经被折断盘...
乾隆时期,窑工已可用多层釉彩成功诠释古铜锈色,本器金属质感逼真,点饰石青斑彩或绿彩,一如青铜古物,让人铜瓷莫辨,是众多乾隆御制仿生瓷中的匠心独运之作。众多乾隆御制仿生瓷中,尤以此类仿古青铜瓷器最受推崇。众所周知,乾隆素来喜爱研习、搜集古代青铜礼器,尤其钟爱商晚期至西周时期之器,并以此为蓝本,烧瓷摹之。 本品鼓腹,呈梨形,造型源自商周青铜壶,而略加变更,器型愈加饱满,且两侧未饰环耳。此外,本应...
据考古可知,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铜镜,出土于齐家文化时期的墓葬中,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中国古代铜镜的发展先后经历了以齐家文化、商周铜镜为代表的初始期,以春秋战国铜镜为代表的流行期,以汉代铜镜为代表的鼎盛期,以三国、晋、魏、南北朝铜镜为代表的中衰期,以隋唐铜镜为代表的繁荣期和以五代、十国、宋、金、元铜镜为代表的衰落期六个阶段。 两汉时期是中国封建王朝发展的强盛时期,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国...
金银器是中国文物独具风华的门类,器物造型、纹饰屡有创新,百姓亦颇多追捧。清朝金银器制作精细,趋于华丽、浓艳,造型绚丽多彩,纹饰繁密瑰丽,它们或格调高雅,或富丽堂皇,特别是满目皆是的龙纹图案,辅以宝石镶嵌的点缀搭配,象征着高贵与威权,整个器物色彩缤纷、金碧辉煌,与其他时代金银器迥然有别。镇江博物馆藏金包铜雕龙佩饰,就是这一现象的重要反映。 金包铜雕龙佩饰,共四件,大小、纹饰相同,1972年8月...
青铜镜是古代梳妆照容的生活日用品,是中国青铜器中自成体系、价值极高的工艺美术品,也是中国古代青铜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它萌芽于夏商,兴于战国,盛于汉唐,而衰于宋元,止于清末,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清晰的历史发展脉络而著称于历史长河中。 铜镜在经历了两汉的繁荣和隋唐的鼎盛发展之后,进程渐趋舒缓,到了明代,已是铜镜发展的尾声,但仍保有了自己的特色。明镜铭文中多用吉祥语,且出现的频率远远高于其他朝代...
日前在苏州举办的一场铜镜展览活动,吸引了不少观众的目光。其中有不少铜镜,具有很高的文化研究价值。今介绍其中几件,与同好共赏。 战国四叶蟠螭纹镜(图1、2),直径14.2厘米,重107克。镜作圆形,三弦钮,三粗弦纹钮座。座外对应伸出四叶,叶间和凸弦纹内饰变形蟠螭纹,以细云纹衬地。窄边,低卷缘。一边缘内有磨损残孔。 新莽鸟兽规矩镜(图3、4),直径18.6厘米,重943克,苏州郊区古墓出土...
辽代铜镜出土比较少。就目前出土情况看,辽镜多为河北省出土,《历代铜镜纹饰》一书中就收录有16枚。辽镜形制基本为圆形,偶见八角形;纹饰以花草、禽兽、盘龙等为多见,主要包括花枝镜、花鸟镜、文字镜、盘龙镜等几种类型。 花枝镜多以折枝花、牡丹花或四花果纹等作为主题纹饰。花鸟镜主要有仿唐代的牡丹鸾鸟镜、飞鸟葡萄镜等。文字镜以八角形为常见。镜中字体包括契丹文和汉文两种。这种契丹文与汉文并存的现象,足见汉...
藏友去湖南旅游,旅途当中特地去当地古玩市场,购回不少瓷器杂件,归来后将其中一枚小铜镜(见图)送于我。 该铜镜为圆形,直径5.2厘米,厚4.6厘米,为黄铜质地,镜面有少许浅淡色绿锈,用指甲轻刮,依然依附于上,可见锈迹已深入骨里。抚摸镜面,光滑温润,应是传世之物。铜镜反面有凸出小钮,中有可系绳索的穿孔。镜钮四周有上下直读篆书,为“昭武通宝”四字,字体笔画流畅,字的边侧有仅靠内圈的竖线纹装饰,如众...
铃是用金属制作而成的一种响器,又为击乐器,形似钟而小,一种体内垂一小铜舌或金属丸,摇动发声,如我国民族乐队中使用的马铃。另一种体内无舌,用单签或双签敲击或铃相碰发音,亦名“碰铃”。此外还有电铃、车铃、风铃等,形式不一,作用各异。 关于铃的起源,据考,唐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歧王宫中竹林中,悬碎玉片子,每夜闻碎玉子相触声,即知有风,号为占风铎。”可知中国古人将碎石悬在一起,当风吹玉振,叮叮当当发...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