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老铜锁寄寓美好爱情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锁,我们常见的一种器物。《辞源》曰:“锁,古谓之键,今谓之锁。”大约是因为锁的严实性,古人除了将之用在保管物品上,还引申为祝福和爱情之意。古锁的文化内涵,为本来坚硬的金属增添吉祥如意的民俗色彩。新娘出嫁时,在嫁妆箱上用“十二生肖”锁,脖子上要挂上吉祥锁;寿宴时用“福禄寿喜”锁;小孩过生日就会用长命锁;流传最广且最具有震撼力的莫过于黄山莲花峰上的“连心锁”了,可谓是“情比金坚”最美好的祝愿。

  古锁是一种历史的见证。早在远古时代,人类已懂得把个人贵重的物品用兽皮包起来,外面用绳索捆缚,最后的开启处打上特殊的绳结。而绳结只能用一个叫“骨锉”的工具才能挑开。绳结和骨锉,就是锁和钥匙的雏形。据资料记载,最早的锁是用木头制成的,想来也是不堪一击,只能作为象征性的锁。我国的金属锁最早出现在汉代,是簧片结构锁。明清时代是古锁的鼎盛时期,以铜质和铁质为主。随着时代的发展,古锁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但透过泛着沧桑的古锁,却可以领略到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

  笔者收藏有一把家传的老铜锁,据说是清代早期的物品。这把锁采用黄铜打造,长约8厘米,宽约4厘米。据家中老人讲述,应该是笔者的祖奶奶出嫁时锁在妆奁(古代的梳妆盒)上的陪嫁之物。铜锁正面(图1)是“百年好合”的几个篆体大字,左右两边分别为一个童男和童女,捧着荷花和莲蓬相对而视。荷音同“合”,童男女又象征着孩子,寄寓着夫妻长久,子孙绵延的祝福之意。铜锁的背面(图2)是“福禄寿”三星在祥云中翩翩欲仙,象征着福气俸禄的长颈鹿踏蹄而来,象征着延年益寿的仙鹤展翅欲飞,寄寓吉祥之意的梅花、松针等物装点其间。

  整个铜锁采用了浮雕、平雕、錾花等工艺,人物简练传神,草木栩栩如生,虽小巧却不失精致。尤为可贵的是,历经百年时光消磨,锁面依旧光洁明亮。插入铜钥匙(图3),还可以自由打开和锁住,严丝合缝,牢固密实。虽然其作为锁具的功能已经淡化,但作为一种寄寓着美好爱情的吉祥之物,它在我的家族中将一直流传下去,也将这份爱的祝福绵延下去。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