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山东省博物馆的青铜器展厅内,收藏着一件名叫颂簋的青铜器。记载了周王三年五月,颂(官员名)进谏天子,天子任命他在成周,也就是洛阳担任官职,并赐予他礼服、器具、车马器等等。颂簋的铭文还表现了这名叫颂的官员,因为受到周王赏赐而受宠若惊的场景。颂簋的铭文是一篇完整的册命,对于研究西周的册命制度具有很重要的参考意义。 在山东省博物馆的青铜器展厅内,收藏着一件名叫颂簋的青铜器,它高30.1厘米,口径24.2...
资源稀缺 买方市场巨大最近青铜器市场有升温的迹象,但李魁杰并不认为这个市场已经开始启动了。“对于青铜类品种,国家文物部门只允许流传有序和海外回流的青铜器在国内市场出现,所以其流通量一直不大,整体价格偏低。不过青铜器是国之重器,具有很强的历史文化价值。而且这一门类一向是资深收藏家最认可的,是收藏领域的大项,由于很多人还没有认识到青铜器的收藏价值,所以其未来的保值、升值空间是巨大的。”李魁杰说。 ...
当中国进入青铜时代以后,青铜文化艺术迅速发展并且很快达到顶峰,形成了齐全的门类,包括青铜容器、乐器、兵器、车马器、杂器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文化是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在远古时代,龙就被先民视为神灵祥瑞,长期以来受到世人的顶礼膜拜。经、史、子、集四大类书中记载了许多龙的传说和先贤古圣对龙的崇拜、敬畏。民间关于龙的神话故事可谓世代相传,龙的各种形象也以绘画、雕塑、铸刻等艺术形式大量地出现于岩...
对于藏友们关心的青铜器收藏该如何下手,有什么实用的辨假、防假技巧等问题,记者针对几位藏家的情况,特别采访了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的有关专家。 个例一 追求独一无二的器形屡上当 说起玩收藏,锻炼眼力最好的方法之一就是去博物馆看展览,通过观摩真品来形成对艺术品的整体认知。但是,有的藏友“见解”特别,看到那些在博物馆里没有、历史资料上没记载、考古中也未曾发现的器物,就会将其当成“绝世宝贝”来看待。其实,这...
虞坚在国内收藏界虽然声名不显,但在海外青铜器收藏市场上却是后起之秀。 即使是最普通的中国人,对青铜器大概也能说出自己耳熟能详的几个名字来,例如司母戊大方鼎、四羊方尊、毛公鼎等。但当进入珠江之畔广州星河湾的青铜器藏家虞坚充满古典韵味的住宅中,亲手把玩馆藏级的青铜器时,才能真正体会到那种经历3,000多年岁月沉淀后的沧桑之美。 虞坚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一名热情谦逊的儒商。他父亲曾是古建筑设计师,对古...
古代衙门大堂上常常悬挂“明镜高悬”的硕大匾额,引申出官吏办事、断案精明清正之意。其源于“秦镜高悬”、“秦镜照胆”的成语。但“秦皇镜”的威望历朝历代为什么有如此大的震撼力,知道的人就很少了,而铜镜现作为一门具有潜力的收藏品,能见到一面真正秦代的侯王级的秦镜,就少之又少了。 笔者三年前欣赏到一面与战国镜形制相同,但镜纽明显不同的带巨大桥形纽的四叶花蒂龙纹镜。按比例它带地纹的桥纽纽长是通长三弦纹纽的一...
在古代的青铜生活用器中,照面用的铜镜流传深远,多彩多姿,制作也非常讲究。早期的铜镜均作圆形,正面磨光发亮,背面有钮用于穿带,便于配挂。而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铜镜产生于距今四千多年前的齐家文化时期。 殷商时期的青铜镜较小,镜背有几何纹饰。 西周时代的铜镜一般为素背,但其钮制形式很多。 春秋时期铜镜很少,多数为素背,少数饰有虎、鹿、鸟纹。 战国时期,铜镜大量发展起来,而出土最多的地区是长沙,说明...
铜镜是古代铜做的镜子,用于梳妆照容,大小不一,形制多样,有圆形、方形、葵花形、菱花形等多种,各种花纹应有尽有。其名称有日月镜、辟邪镜、仙人镜、十二生辰镜等多种。铜镜一般使用的是正面,经磨砺后光可照面,背面一般铸有各种精美纹饰,有的还铸有铭文,中间有穿孔兽钮用于穿系。我国发现最早的铜镜,是距今已有4000多年历史的齐家文化墓葬中出土的一面小型铜镜。其后商代、西周、春秋时期有少量发现,到战国时期才开始...
陈庄西周遗址是2009年十大考古发现之一。近日,关于遗址的专家研讨会吸引了众人目光。该遗址有许多另外意想不到的发现:出土的一组青铜器上,有最早的有关姜太公的文字记载;同时,专家对另一件青铜簋铭文的解读,加上城址祭坛的发现,为我们牵出了“周王烹杀齐哀公”的历史之谜…… 10月上旬召开的高青陈庄西周城址专家研讨会,对遗址的重要考古发现进行了探讨,遗址出土的文物,牵出了众多一直困扰人们的谜案。 高青...
提到“青铜范”,就算是熟知青铜器的藏友们或许也会陌生。与鼎、簋等“经典”青铜器的宏大磅礴相比,青铜器的铸造模具——青铜范的精美与小巧堪称“另类”。收藏青铜器的大有人在,但收藏这罕见的青铜范的人还真是少之又少,王荣林就是这么一位苦心孤诣的收藏家。 他收藏的铜范时间跨度从战国起到汉、唐、金、元、明、清等各历史时期都有,种类包括矛头范、铃铛范、犁铧范、佛像范……多种多样,“连许多青铜器藏家都闻所未闻”...
1929年,四川广汉县的一位农民在地里干活时,无意中发现了一个藏宝洞。这个消息很快就被驻扎在当地的国民党军队的旅长陶宗伯知道了。当天夜里,陶宗伯就火速召集手下的部队组成挖宝小分队,他们抡起铁铲镐头拼命地乱刨乱挖,把整齐的农田挖得乱七八糟。一个叫李三的汉子忍无可忍,找到陶宗伯理论,陶宗伯抡起鞭子就打,直到把李三打得奄奄一息才算罢手。陶宗伯带着他的部队一连挖了半个月,只得到了几个破盘破碗,最后只好带着...
青铜器——通常指收藏品中的重器,属国家一级一类保护文物。青铜器是以纯铜和锡铸造而成,常见的有礼器、兵器、食器(包括乐器)以及工具(主要是容器)等。 最早的青铜器应从夏王朝开始。据载,夏禹王用九洲之铜造九鼎。青铜器在古代是权力的象征,楚庄王“问鼎中原”便是佐证。夏被商灭亡,鼎迁于商。周克商,又将九鼎迁至洛邑(今天的河南)。 最常见的是鼎和爵,品种繁多,尤其商代中后期更为盛行,制作亦更加精美,且多...
在中国的铸造史上,最早出现的就是土陶范铸造。由两块土陶范对扣起来,浇铸出实心的、造型比较简单的小型工具,发展到由多块外范加一块芯范的铸造技术,就铸造出了有空腔的容器,空腔容器的铸造成功,是在铸造技术上完成了一次关键性的飞跃。从简单的小工具到大型容器,经历了400年左右的时间。我们还是以圆鼎为例,看一下它的铸造工艺变化。 初期的三足圆鼎为什么要铸成锥形足呢?这是因为在脱范时,只有将三足制成尖锥形,...
经多年持续的田野考古工作,考古人员去年年底在闻名遐迩的陕西周原遗址的核心区域发掘出一处殷商遗民的墓葬区。专家发现,其中一座保存完整且享受一椁两棺的墓主,不仅曾经作为周王后的“外交代表”远赴山东等地办事,而且成为迄今为止周原考古发现西周墓葬中出土青铜器数量最多的墓葬,对于研究西周时期的民族政策和商周文化等具有重要意义。 这座命名为m11的墓葬享有一椁两棺,清理发现其不仅拥有众多陶器、玉器、贝币等文...
图1 图2 图1所示这面战国中晚期五山纹青铜镜,现藏邓州博物馆,与孔祥星、刘一曼《中国铜镜图典》55页图示(图2,上海博物馆藏)战国五山镜纹饰一模一样,堪称“楚式姊妹镜”。镜为圆形,素卷边,直径16.7厘米,缘厚0.7厘米,重402克;三弦钮,圆钮座,外围一周凹面形环带;纹饰由地纹与主纹组合而成,地纹为羽状纹。在地纹之上,于凹面圈带外,均匀地向外伸出五片叶纹,叶脉清晰,叶面中部又托出一连弧...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