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遗产编号 ⅳ―63 所属地区 山东·枣庄·滕州市 遗产级别 国家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山东省滕州市 申报日期 2006 柳琴戏俗称拉魂腔,又有拉呼腔、拉后腔等名称,1953年正式定名为柳琴戏。它形成于清代中叶以后,主要分布在江苏、山东、安徽、河南四省接壤地区。柳琴戏的来源有两种说法,一说是以鲁南民间小调为基础,受当地柳子戏的影响发展起来的;一说是由江苏海州传播而来...
遗产编号 ⅳ―64 所属地区 福建·漳州 遗产级别 国家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福建省漳州市 申报日期 2006 歌仔戏是以闽南歌仔为基础,吸收梨园戏、北管戏、高甲戏、潮剧、京剧等戏曲的营养形成的闽南方言戏曲剧种。20世纪初,歌仔戏兴于台湾岛内,不久传及厦门,并迅速流布闽南地区和东南亚华侨聚居的地方。 歌仔戏初以一男一女的对唱为主,后发展为有生、旦、丑三行并兼...
遗产编号 ⅳ―64 所属地区 福建·厦门 遗产级别 国家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福建省厦门市 申报日期 2006 歌仔戏是以闽南歌仔为基础,吸收梨园戏、北管戏、高甲戏、潮剧、京剧等戏曲的营养形成的闽南方言戏曲剧种。20世纪初,歌仔戏兴于台湾岛内,不久传及厦门,并迅速流布闽南地区和东南亚华侨聚居的地方。 歌仔戏初以一男一女的对唱为主,后发展为有生、旦、丑三行并兼...
遗产编号 ⅳ―65 所属地区 广西·玉林·博白县 遗产级别 国家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白县 申报日期 2006 采茶戏•桂南采茶戏 桂南采茶戏于清代中叶从江西赣南经粤北传入桂南,距今约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根据其衬词的特点,采茶戏也被称为“吁嘟呀”。桂南采茶戏广泛流传于广西东南部的玉林各县以及钦州、梧州和南宁等市的部分县区。 桂南采茶戏属“...
遗产编号 ⅳ―66 所属地区 山东·淄博 遗产级别 国家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山东省淄博市 申报日期 2006 五音戏原名“肘鼓子”,发源于山东章丘、历城一带,流行于山东中部的济南、淄博及周边地区。其发生、发展、定型大致经历了秧歌腔、五人班和五音戏三个时期。 五音戏表演时一般是先吐字,后行腔,曲调口语化,腔调旋律变化较多。其演唱用本嗓,女腔尾音旋律延长,后尾...
遗产编号 ⅳ―67 所属地区 山东·青岛·胶州市 遗产级别 国家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山东省胶州市 申报日期 2006 茂腔是流行于潍坊、青岛、日照等地的地方戏曲,最初为民间哼唱的小调,称为“周姑调”,传说系因一周姓尼姑演唱而得名,又称“肘子鼓”,据说是因民间艺人肘悬小鼓拍击节奏演唱而得名。茂腔大约在清代道光年间已广泛流传于山东半岛一带,流传过程中吸收本地花鼓秧歌...
遗产编号 ⅳ―67 所属地区 山东·潍坊·高密市 遗产级别 国家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山东省高密市 申报日期 2006 茂腔是流行于潍坊、青岛、日照等地的地方戏曲,最初为民间哼唱的小调,称为“周姑调”,传说系因一周姓尼姑演唱而得名,又称“肘子鼓”,据说是因民间艺人肘悬小鼓拍击节奏演唱而得名。茂腔大约在清代道光年间已广泛流传于山东半岛一带,流传过程中吸收本地花鼓秧歌...
遗产编号 ⅳ―39 所属地区 浙江·台州 遗产级别 国家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浙江省 浦江县 申报日期 2006 台州乱弹原名黄岩乱弹,形成于明末清初,流行于台州、温州、宁波、绍兴、金华、丽水等地区。台州乱弹有三百多个剧目,常演剧目号称“七阁八带九记十三图”,七阁包括《回龙阁》、《兰香阁》等,八带包括《鸳鸯带》、《挂玉带》等,九记包括《拜月记》、《白兔记》等,十三...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辞典》(以下简称“《大辞典》”)编撰开题专家论证会26日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召开。记者获悉,《大辞典》在国内尚属首部,系填补空白之作。 新世纪以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和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工作尤其相关学术概念梳理和基础理论建构,仍需做大量研究整理工作。各级相关机构、文化干部和理论研究者、高校师生对正确...
2016年,“长盛川青砖茶制作技艺”成功入选我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了推动以该传统技艺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7月25日上午,“万里茶道·长盛川青砖茶制作技艺保护与传承”学术研讨会在鑫鼎集团召开。 此次学术研讨会由中华文化促进会、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三峡大学和鑫鼎集团主办,来自国内的数十名非遗研究专家共聚一堂,探讨长盛川青砖茶制作技艺...
遗产编号 ⅳ―69 所属地区 甘肃·酒泉·敦煌市 遗产级别 国家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甘肃省敦煌市 申报日期 2006 曲子戏是流行于我国西北五省区的民间小戏。它源于明清时期的民间俗曲,清末民初在各地形成具有不同风格的地方小戏,如敦煌曲子戏、华亭曲子戏、新疆曲子戏、宁夏曲子戏等。曲子戏的唱腔属联腔体,由众多的曲牌连缀而成,在发展过程中又吸取了秦腔、眉户的艺术成分。...
遗产编号 ⅳ―70 所属地区 山西·忻州·繁峙县 遗产级别 国家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山西省繁峙县 申报日期 2006 秧歌戏•繁峙秧歌戏 繁峙县因寺庙多而得名,位于山西省东北部,属忻州市。繁峙秧歌戏流行于繁峙县及周边地域。 “秧歌”曲调于明万历年间传入繁峙的奋地和白马石一带(今属应县),当时只是一种在街头跑摊子演唱的广场艺术,群众称之为“玩艺儿”,又...
遗产编号 ⅳ―74 所属地区 广东·汕尾·海丰县 遗产级别 国家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广东省海丰县 申报日期 2006 白字戏是用广东海丰、陆丰方言演唱的地方剧种,元末明初从闽南流入海陆丰等粤东地区,后来吸纳竹马、钱鼓、渔歌和潮剧音乐等民间艺术,改用当地方言演唱,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特点。起初白字戏和潮剧都称白字戏,白字戏名为“海陆丰白字”,又称“南下白字”;潮剧名...
遗产编号 ⅳ―75 所属地区 广东·河源·紫金县 遗产级别 国家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广东省紫金县 申报日期 2006 花朝戏源于紫金县乡村的“神朝”祭祀仪式,用客家话演唱,流行于广东省东部客家地区。明清以来,紫金县“神朝”乐舞深受乡民喜爱。后来神朝艺人为了取悦观众,常在仪式后以小曲演唱轶闻趣事。这种表演谐趣花俏,同虔诚肃穆的神朝形成鲜明的对比,人们更为喜爱,称之...
遗产编号 ⅳ―76 所属地区 广西 遗产级别 国家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广西壮族自治区 申报日期 2006 彩调是清代北方的柳子戏流传到桂北以后与当地民间俚曲小调紧密结合而形成的地方剧种,因其唱腔中常用“哪嗬咿嗬嗨”为衬词,故民间又称之为“哪嗬嗨”或“咿嗬嗨”。彩调分布甚广,各地名称不一,如桂林、柳州、河池等地区称“调子戏”、“采茶”、“哪嗬嗨”,左、右江的宁明、...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