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通过历时4个多月的精心准备,良渚文物终于要在北京大学和大家见面了。该展览由北京大学、浙江省文物局、余杭区政府、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主办,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良渚博物院、余杭博物馆承办,共涉及良渚文化精品文物近500件(组),有约半数展品为首次公开展出。 本次展览将通过对现知良渚文化最高规格墓葬的多角度阐释,同时利用其它重要良渚藏品,共同表现良渚时期的“权力”和“信仰”,将为观众带...
玉壁作为中国玉文化中重要器型之一,出现早,沿用时间也很长,有着不可忽略的研究价值,但是,壁的早期形制——良渚玉壁较单调,然而玉壁在良渚大墓随葬玉器中十分突出,因此,认识学习其源流、用途对中国古代玉器发展起源是相当重要的。 良渚玉壁是个特定的名词,它牵涉到玉壁的原定义,《说文》“壁,瑞玉,圜也。”“段玉载注”。‘“壁,圆,象天”。《尔雅·释器》:“肉倍好谓之壁,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授周...
1987年,浙江余杭县溪湾村瑶山出土了一件良渚文化时期的玉器——玉梳背。该玉梳背呈青白色,具有透光性;器身扁平,两侧边稍内弧,上端中部向上凸起一尖顶,底部扁榫上有3个对钻而成的小圆孔。从其外形看,与古代神人的冠帽极为相似。但是,最初出土时,人们并不知道这件玉器的用途,所以称其为“冠形器”。如今,该玉梳背存放于浙江省博物馆中。 无独有偶,1999年7月,浙江海盐县横港乡周家浜遗址出土了良渚文...
良渚文化是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晚期最重要的考古学文化之一,最早由施昕更于上世纪30年代发现,它上承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发展演化而来,距今约5300年——4200年,也有晚于4000年的良渚遗址被发现。良渚文化以浙江余杭郊区的良渚镇命名,以环太湖流域为中心,其覆盖范围北抵江苏扬州、海安一带,南入浙江宁(波)绍(兴)平原,东及上海和舟山群岛,西大南京至安徽郎溪、广德和浙江建德、浦江一带。而其文化影响则北...
良渚,美丽的水中绿洲。被誉为“中华文明的曙光”的良渚文化在1936年首先发现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良渚镇,年代约为公元前3300年—公元前2200年,主要分布在环太湖流域。良渚文化玉器无论在数量上、种类上,造型纹饰上以及制作工艺上都发生了巨大的飞跃,和北方的红山文化玉器并驾齐驱,是中国玉文化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高峰。 良渚文化玉器用料大部分是透闪石,阳起石软玉,莫氏硬度在6-6.5左右,此外还有矾石、...
建议将“良渚古城遗址”列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正式项目,这已是全国政协委员、著名画家何水法第二次在两会上呼吁了。 何水法认为,“良渚古城遗址”申遗不仅拥有极大的学术价值,还将为中华文明的多元起源提供最有力证据。 西湖和京杭大运河都已申遗成功。在何水法看来,如果“良渚古城遗址”也能申遗成功,那么杭州将第三次进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相关内容。 “这对于提升杭州的城市文化内涵以及旅游等...
1987年,浙江余杭县溪湾村瑶山出土了一件良渚文化时期的玉器——玉梳背。该玉梳背呈青白色,具有透光性;器身扁平,两侧边稍内弧,上端中部向上凸起一尖顶,底部扁榫上有3个对钻而成的小圆孔。从其外形看,与古代神人的冠帽极为相似。但是,最初出土时,人们并不知道这件玉器的用途,所以称其为“冠形器”。如今,该玉梳背存放于浙江省博物馆中。 无独有偶,1999年7月,浙江海盐县横港乡周家浜遗址出土了良渚文化时期...
1月11日,良渚博物院志愿者服务社第四届年会隆重举行,130多位新老志愿者齐聚一堂,共享一年来的服务心得和感动。 为了更好地服务博物馆,满足社会大众对文化的渴求,良渚博物院志愿者服务社每年定期向周边大专院校和社区开展志愿者招募工作,选拔优秀志愿者充实志愿者队伍。先后与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省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建立合作关系,并开展了一系列面向社区的良渚文化专场宣传和招...
“土筑金字塔”藏大量玉器 记者:在长达八千余年的中华玉文化历史长河中,地处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玉器之重要性世人皆知,而那些神人兽面纹、蚩尤纹以及冠状器等纹饰、造型,也给良渚文化玉器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您能否简单为读者讲述一下其发现及发掘过程? 蒋卫东:其实良渚玉器的出土很早,从宋代金石学开始,已经对这类玉器进行了一些年代上的考订。但在考订过程中,人们往往有一个常识性的误解:认为没有...
为你还原二千多年前贵族奢靡生活 2014年12月26日至2015年3月15日,良渚博物院临时展厅将免费向公众开放由良渚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馆共同承办的“马王堆汉墓:长沙国贵族生活特展”。 马王堆汉墓,是新中国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1972年,当考古人员打开这座古墓时,看到接踵而来的珍贵文物,幸福得都快晕了。 大约五年前,科研人员复原了墓中女尸的原貌,其中有一张面容端庄的,被认为“长得像李湘”,...
12月19日上午,国家文物保护装备产业化调研组来到良渚遗址,就我国文物保护装备产业化需求开展调研。调研组由国家文物局、工信部、上海博物馆等单位组成。 调研组参观考察莫角山遗址发掘区、反山遗址及良渚古城北城墙、西城墙展示点,详细了解了良渚遗址现有监测、监控方式等情况,听取浙江省考古所良渚工作站关于良渚遗址发现历史、重要考古发现、近期考古研究新进展的情况汇报,并给予充分肯定。(杭州良渚遗址管理...
良渚玉琮 资料图 南京东南方100多公里的太湖流域,曾经有一个神秘而强大的古国,创造出距今5000多年的良渚文明。昨天,《良渚灵玉:神与人的对话——良渚文明展》亮相南京市博物馆(朝天宫),历年考古发掘之精华成果——120件(套)良渚文明时期玉器,为我们揭开古国的冰山一角。 内圆外方的玉琮 展现古人“天圆地方”世界观 良渚文明最典型的器物,就是玉琮。这是一种内圆外方的筒形玉器,为中国古代重要...
解读鸟形器 良渚人生活在我国江南地区,可能是“羽人”的后代,他们的部落标徽神人兽面纹中神人头戴羽冠就是一个证据。江南地区靠近东海,在古代神话传说中,东海是鸟的国度,有“人面鸟身”之神,与这个神话传说有密切关联的良渚人,正是崇拜鸟的民族。 在良渚文化骨器和玉器中,鸟的形象频频出现,有鸟形立体圆雕,也有雕刻在器物上的鸟纹。良渚人的鸟崇拜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他们认为鸟是负载太阳每日...
素面“璧”属良渚文化,透闪石质,直径23厘米,孔径4.2厘米,厚度1厘米(图1)。璧是一种圆形片状体,中部有孔的玉器。《说文》释玉:“瑞玉环器也”。《尔雅》记载:“肉倍好,谓之璧”。肉即中孔外边部,好即中部之孔,根据考古发掘古代遗址墓葬中玉璧实物,肉与好之比例关系并不明显,而有一定差距。 璧是古代重要玉器之一,远在史前新石器时代已经出现,其使用年代跨度很长。随着历史的发展,人类社会不断开启...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