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江苏兴化、东台交界的蒋庄遗址上,280座古墓像“列阵”一样,密密麻麻。历时5年多的考古,不仅出土了200多具遗骨,还有大量陶器和玉器。2月28日,来自全国各地的20多位考古学者实地考察后,对蒋庄遗址进行论证。专家们认为,这是长江以北首次发现的大型良渚文化聚落,生活在这里的“良渚人”前后长达1000多年,他们中有身高超过1.7米的帅哥,也有长腿美女,他们过着征战、打猎、耕种的生活。 历经4000多...
经过南京博物院4年多的考古发掘,位于兴化、东台交界处的蒋庄遗址初露真容,这是一处良渚时期的文化遗存,从距今约5000年起,先民们在此生活了千年左右。2月28日,来自全国的20余位专家在实地考察后进行论证,认定此次考古意义重大,不仅突破了良渚文化北不过长江的传统学术观点,而且首次大量出土良渚时期先民骨骼,通过现代科学检测,那些隐藏在骨骼中的中华文化基因有望被破解。 考古现场目前仍保留着一片良渚文化...
清理第一层墓葬,地上一个个坑都是古墓 中华第一尊 出土的玉器 刻着野猪的黑陶壶 出土的陶器 资料图片 江苏兴化、东台交界的蒋庄遗址上,280座古墓像“列阵”一样,密密麻麻。历时5年多的考古,不仅出土了200多具遗骨,还有大量陶器和玉器。2月28日,来自全国各地的20多位考古学者实地考察后,对蒋庄遗址进行论证。专家们认为,这是长江以北首次发现的大型良渚文化聚落,生活在这里的...
2月2日,“韫玉良缘——良渚文化玉器精品展”在桐庐博物馆开展。本次精品展由桐庐博物馆和余杭博物馆共同主办,共展出文物100余件(组),包括琮、璧、钺、玉环、玉镯、锥形器、玉梳背、项饰、筒形器等各类器形。这是桐庐博物馆临时展厅展柜制作及安装工程完工后引进的第一个大型的临时展览,也是桐庐博物馆在农历新年期间为广大桐庐市民精心准备的一场文化盛宴。本次展览分为“文明曙光”、“神圣精致”、“巧夺天工”三个主...
日前,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对管理区内各行政村(社区)下拨了文物保护补偿经费,共计592.52万元,涉及19个行政村、5个社区。 良渚遗址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一个典型的大遗址,保护区面积42.02平方公里,管理区面积242平方公里。遗址区域地处杭州近郊,人口和产业极为密集,文物保护与当地民众生产生活、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着较为突出的矛盾。为有效缓解这一矛盾,促进文物保护与遗址地村级集体...
良渚文化神人兽面纹玉三叉形器 良渚博物院“消逝的古国——良渚文明展”于1月25日在上海嘉定博物馆开幕。此次展出的130件(组)精美文物,涵括玉、石、陶、骨、木等类别,都是该院馆藏文物中的精品,尤为珍贵的是那些精美绝伦的玉器,其鬼斧神工的雕刻工艺让人叹为观止,既有让人敬畏的神人兽面像,又有憨态可掬的圆雕小动物龟和鸟。在这些文物之中,你足可以感受良渚文明的先进和良渚先民的伟大,感慨如此先进的文明最后...
1月18日,清华大学附属中学350人的师生团队飞抵杭州,他们此行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亲临良渚遗址考古现场,上一堂真实的考古体验课。 2015年,在北京市教育局的倡议下,清华附中选取西安、安徽、浙江、江苏四个省份开展“综合实践文化考察”,良渚遗址成为清华附中浙江线的察点重点。为了能给同学们一次完美体验,清华大学附属中学与浙江省考古研究所、良渚博物院进行了密切的沟通和筹备。 为期一天的考古体验课...
13日,记者从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获悉,在中国社会科学院12日公布的2015年中国考古六大新发现中,位于江苏兴化、东台两市交界处的蒋庄遗址,与我省余杭良渚文化遗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蒋庄遗址出土遗物700余件,是目前发现墓葬数量最多、埋葬最为密集的良渚文化墓地之一。作为长江以北地区首次发现的高等级良渚文化墓地,它的发现突破了以往学术界认为良渚文化分布北不过长江的传统观点,为深入研究良渚文化提供了新资料...
南京博物院13日对外公布,该院考古研究所承担考古发掘的江苏蒋庄良渚文化遗址项目入选2015年度“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 据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所长林留根13日向记者介绍,蒋庄遗址位于江苏兴化、东台两市交界处,是长江以北地区首次发现的良渚文化大型聚落。而蒋庄良渚文化墓地,是在长江以北首次发现随葬琮、璧等玉质礼器的高等级良渚文化墓地,是迄今发现墓葬数量最多、墓葬最密集的良渚文化墓地之一。 该发现突...
中国社科院12日在北京举行一年一度的“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我省兴化、东台蒋庄良渚文化遗址入选。 据考古领队林留根介绍,蒋庄遗址是长江以北地区首次发现的良渚文化大型聚落,遗址地发现了随葬琮、璧等高级玉质礼器,是迄今发现墓葬数量最多、最密集的良渚文化墓地。 到目前为止,蒋庄遗址共清理良渚时期墓葬280座、房址8座、灰坑110余座以及水井、灰沟等其它重要遗迹,出土的玉、石、陶、骨器等不同材质遗...
24日,中华玉文化中心第五届年会暨第七届中国古代玉器与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在杭举办,来自故宫博物院等文物部门的近50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良渚玉器玉文化”等进行探讨,助推良渚文化的传播及良渚遗址的申遗工作。 同位于长江流域的湖北,也是中国玉器的重要出土区域之一。湖北省博物馆给良渚带来了一件特别的“礼物”:“玉魂国魄——湖北枣阳九连墩楚墓玉器特展”24日在良渚博物院开展,展出春秋战国时期的玉器1...
为了进一步加强消防安全工作,增强全体员工消防安全意识,提高防范自救能力,12月7日上午,良渚博物院开展了一次消防安全演练。 整个演练活动由三部分内容组成:消防知识培训、消防疏散演练和灭火器的使用。消防知识培训课上,浙江省安全培训中心老师用贴近生活的案例讲述了消防安全的防范,使工作人员都获得了实用的防范技巧。培训课结束后,随着消防警报声响起,相关人员立即到达指定岗位,通过模拟展厅发生火灾,让大家感...
良渚玉器向来以纹饰精美、器型多样而闻名于世,良渚人不仅用玉器作礼器、祭祀器和陪葬器,还将造型各异的玉器佩戴在身上,形成了“全民尚玉”的社会风气。良渚人以玉为佩饰,有可能是为了美,也有可能是为了显示尊贵和财富,还有可能把玉视为辟邪护身的吉祥物。 解读良渚玉器 在我国历来发掘的新石器时代玉器中,良渚玉器出土数量最多,品种最齐全,既有工具类、兵器类玉器,也有礼玉和佩饰玉器,另外还有一些玉器造型奇特,...
每一件文物背后都有许多生动的故事,就算是普通市民也可以通过观看展览,遥想先民的原始生活状态,了解当时的社会结构和环境。昨天,在嘉兴考古新发现成果展上,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明达带着我们一起感受了良渚文化的魅力。 鼎、豆、壶背后的饮食文化 在展馆中,最多见的是一些陶制的鼎、豆、壶之类的器皿。这一件件文物看似破烂,其实大有来头。在新发现的良渚时期的墓葬群中,它们无不以三组合的形式出现,生动地说明了当...
兽面纹玉琮 在上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良渚文化遗址频繁出土了不少珍贵文物。其中最令人注目的是玉器,其雕刻文饰,繁密细致,和谐工整,尤其是那些细线阴刻,堪称微雕杰作。 良渚文化玉器为透闪石,其硬度达摩氏4——6度的玉器,可谓“难施锥刃者”。在远古时代,高碳的合金工具尚未出现,当时是如何加工雕刻的呢?这疑问引起了考古学界极大的兴趣。有的学者认为,良渚玉器上的纹饰是用鲨鱼牙齿雕刻的。有的学者估计是...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