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毛公鼎(西周) 通高53.8厘米 清道光年陕西省岐山县周原出土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毛公鼎是西周宣王时(828——782B.C.)的一件重器,因器为毛公所作而得名。 器形作大口,半球状深腹,兽蹄形足,口沿上树立形制高大的双耳,浑厚而凝重,整个器表装饰十分整洁,显得素朴典雅,洋溢着一股清新庄重的气息,反映了西周晚期文化思想的变革。 周王册命 毛公鼎腹内,铸有...
此藏品高41.5厘米,口径17.8厘米,底径13.6厘米。仿青铜觚的瓷质花瓶,元、明、清时用它插花或陈设,所以称为“花觚”。以釉下青花和釉上五彩相结合绘制纹饰。花觚上部以五彩绘人物故事,辅以青花山石,腰至胫部亦用五彩绘折枝石榴花及其果实,红花绿叶间以青花点染,色彩浓艳而不失清雅。 现收藏于山东省博物馆
尊盘—商周十大青铜器精品之一 在曾侯乙出土的青铜器中,尊盘是最精湛的工艺品。经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所属铸造学会的传统精铸工艺鉴定会鉴定后认为:“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铜尊、青铜盘,造型端庄优美,纹饰精巧、复杂。是现已出土的青铜器中最复杂、精美的珍品。” 它被列为商周十大青铜器精品之一,也是曾侯乙墓中唯一无人复制、仿制出来的铜器。 尊和盘是两件器,放在一起又浑然一体。尊是盛酒的,盘则是装...
这是一件古代蜀国的青铜面具,它表现神话的、半人半兽的形像。 它的额际低而扁宽,眉阔目凸,鼻形圆硕,大口紧闭,两只尖状兽耳高翘外张,额中又饰以巨大的卷云纹扉棱(现仅有一长方形孔)。 整个面具表情威严肃穆,表现手法夸张,朴拙,奇诡,尤其是两眼作圆柱状外凸,高达16.5厘米,最为神异。结合有关“蚕丛纵目”的记载推断,此当是第一代蜀王蚕丛的神像,又据其两颊上下各有一长方形穿孔推测,此像可能是蜀...
从器形看,由于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制作方法同夏、商时期一样,没有太大的变化,都是使用陶范,且一器一范,手工制作,由于不可能铸造出完全一样的陶范,故也不会有完全相同的青铜器造型,如果有,则肯定一件是伪器,或二者皆伪。 从铜铁合铸上看,近年来的考古发现证明,在商代晚期和西周早、中期,这类铜铁合铸器所使用的铁都是陨铁,那么究竟什么时候出现人工冶铁呢?1990年,河南三门峡西周晚期虢国贵族墓地出土了一把...
中国古代青铜镜上出现铭文,其年代大约在战国晚期或西汉早期,在考古学术界,倾向于西汉早期的占多数。这是因为西汉早期有铭文的青铜镜虽罕有,偶尔尚可一见,战国时期有铭文的青铜镜,就非常难得一见了。近期我收藏了一面带“千金”铭文的战国青铜镜,写成小文,愿与同好共赏析。 该镜直径9厘米,缘高0.3厘米,三弦钮,素宽凹弦缘。钮外有一周凹宽素弦纹将镜背分为二区。外区以三个菱形纹、三个博山炉形纹做六分度分布...
主持人:两千多年前,在云南滇池沿岸有过一个古老的王国,司马迁在《史记》中称之为“滇”,然而就在司马迁将她载入典籍后不久,滇国就销声匿迹了,给后人留下了一个亘古的谜。新中国成立以后,考古工作者在云南晋宁石寨山、江川李家山及官渡羊甫等地发掘出不少滇文化墓地,其中出土文物最多的是青铜器。 在我国西南边陲的云南省,曾经生活着一支古老的民族。据考证,这支古老民族生活的时代,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的早中...
在欣赏举世闻名的战国曾侯乙编钟演奏时,人们无不流露出惊奇和感叹:悠扬的旋律,美妙的乐章,竟出自埋藏地下2400多年的青铜乐器,了不起!然而,更令人惊叹的还有安徽出土的另一种青铜乐器——商代兽面纹铙,它深埋地下长达3000余年不受侵蚀,至今仍能发出清脆悦耳之声,音色优美。“实为我国古代文化艺术不可多得的瑰宝”,专家们赞誉说。据说钟可能就是从商代的铙演变而来的。 图中这件兽面纹铙,是1973年春...
《吉金鉴古:皇室与文人的青铜器收藏》大展日前在芝加哥艺术博物馆开幕,上博共计30件古代青铜器和1件清代绘画赴美展出。这也是上海博物馆今年首次赴境外展览,记者从上海博物馆获悉,今年上博还将赴境外举办《中国芳香:中国古代香文化》《上海博物馆藏明代艺术珍品展》等展览,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 《吉金鉴古:皇室与文人的青铜器收藏》共展出横跨商代至今3400多年约180件作品,将持续至5月13日。作为上海...
2月23日,“吉金鉴古:皇室与文人的青铜器收藏”大展在芝加哥艺术博物馆开幕,共展出横跨商代至今3400多年约180件作品,展览汇聚来自芝加哥艺术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美国各大博物馆和重要私人收藏的珍贵藏品逾180件,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柉禁组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天下第一鬲”师趛鬲、上海博物馆的小臣系卣等齐聚芝加哥。 不同于以考古发现为主题的青铜器展览,本次“吉金鉴古”展...
青铜酒器,在我国酒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青铜器萌生于夏商时代,延续了近1600年之久。青铜器在当时也属于一种工艺品,它是我国古代文化一大创造,且不同时代的器物有不同的造型和不同的纹饰风格,每一种纹饰均有一定的含意,且蕴含着古人的思想,是古文化的一种反映。早期纹饰有三角、乳丁、饕餮、蝉、夔尤、蟠螭纹等,类型很多,仔细观察有像龙、牛、羊、鹿,还有像凤鸟的。 中国青铜器有不少是用人的面形作为装...
精美的青铜器饕餮纹袋足斝(音“假Jiǎ” ,早已遗失到了国外,现收藏于德国科隆东亚美术馆。 青铜斝,盛酒行裸礼之器,也可兼作温酒之用。《周礼·春官·司尊彝》中有:“秋尝,冬蒸,裸用斝彝黄彝”。另据《礼记》等古书记载,它的用途是行裸礼,将酒浇在地上,用于祭奠。“斝”字与“散”的形体接近,故古书中常将斝讹误成散。 从器型上看,斝与喝酒用的青铜爵较为相似。它也有杯、扳、三足、双柱,但不同之处...
青铜器既是古代礼制的重要物质载体,又是特殊的工艺美术品,同时又兼有日常生活用具的功能。青铜觚就是古人日常生活中的酒器。其发展历史极为漫长,距今三千多年的殷商时期就有青铜觚的出现,而后经商周、春秋战国得到完美发展,至汉陶器发展至臻完美而逐步退出。 青铜觚除了用作酒器外,还可以用来装饰、馈赠、祈求吉福、传达情谊。因此与凝重深沉、内涵深厚的青铜鼎等礼器相比,青铜觚更多地表现出赏心悦目的特点,并蕴涵...
簋,在青铜器的铭文中称作“”。簋作为礼器自宋代以来被学者误称为“敦”,后来清代的学者为之正了名。将“”辨为簋。簋字从“竹”部,由此可知原始的簋可能是用竹子编的,但一直没有发现过实物,现在可以看到的较早的是陶质的簋。河南龙山文化三里桥类型的陶簋是簋的早期实物。四川的大溪文化、湖北的屈家岭文化、浙江的良渚文化、福建的昙石文化及江西修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都有陶簋出土。 簋是用来盛放黍、稷稻、粱...
我本人长期从事青铜学的业余研究和收藏活动,从老师那学习到的知识,加上长期实践并与民间的“野战排”出身的收藏者常常切磋技艺,对商周时期泥范法铸造出的青铜器,都有共同的思维定式,认为没有一模一样的。但是有基本相似,近看不一,大小重量有区别的青铜器如:春秋战国失蜡法铸造的青铜器则另当别论。2003年元月19日轰动全国的陕西省眉县杨家村出土的青铜器,共有27件,件件有铭文,有三个大鼎,形制、纹饰基本一致,...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