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汉 西汉 压席用具 1952年安徽省合肥市出土 高5.2厘米 此镇呈熊形,昂首张口,长嘴前伸,双目前视,短耳竖起,前肢自然上举,后肢弯曲。镇是用来压席子角的。魏晋以前,人们在室内都是席地而坐,为了避免由于起身落坐时折卷席角,遂于其四隅压镇。汉代席镇多被做成动物形,常见的有虎、豹、辟邪、羊、鹿、熊、龟、蛇等。这些动物形青铜镇造型生动、构图紧凑,堪称精巧的工艺品。熊在汉代被视为...
汉 西汉 照明用具 1985年山西省朔县照十八庄出土 高53厘米 汉代青铜灯具形式多样,铸造工艺精巧实用,造型多取祥瑞题材,如雁足灯、朱雀灯、牛灯、羊灯等。这件彩绘铜雁鱼灯采用传统的禽鸟衔鱼的艺术造型。此釭灯整体作鸿雁回首衔鱼伫立状,由雁衔鱼、雁体、灯盘和灯罩四部分分铸组合而成。雁颈修长,回首衔一鱼。雁体肥硕,其身两侧铸出羽翼,短尾上翘,双足并立。灯盘带柄,位于雁背。灯罩为...
汉 西汉 压席用具 1957年河南省陕县后川出土 高9.8厘米 汉代室内家具种类不多,比较讲究的房间里,也不过陈设矮床、几案、屏风等物,但需要铺席的地方却不少。为避免由于起身落座时折卷席角,人们就在其四隅置镇。汉镇绝大多数做成动物形,鹿是喜用的造型之一,因为“鹿”与“禄”音同。这件卧鹿铜镇,背嵌大货贝,实用性和装饰性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汉 西汉 盛酒器 高14.6厘米、口径19.7厘米、底径19.3厘米 这件铜尊呈筩形,熊形足,盖上有环和三飞鸟,器底嵌银铭文,四身鎏金,虽磨落很多,却仍显示了汉代铜器制作中发达的鎏金工艺。鎏金是古代金属器物的镀金方法。起始于战国时期,西汉时更加兴盛。金不易氧化,且具有良好的防腐作用,因此被用于金属器物表面加工。 在汉代,酒一般贮藏在瓮、榼或壶中,饮宴时先将酒倒在尊里,再用勺...
唐 至德元年(公元756年) 照面用具 1955年河南洛阳涧西唐墓出土 直径23.9厘米 圆形,圆钮,纹饰华美,以螺钿镶嵌而成,螺片光泽莹润。镜钮上方正中位置是一棵花树,右边树梢上悬一轮明月。钮两侧各有一位身着宽袍大袖的男子坐于树下,他们伴着清风明月、落英缤纷、禽鸟啾啾,一人弹阮,一人把酒欣赏。执杯人面前有一盆一壶,身后立有侍女。在钮的下方,山石、水池错落,并有禽鸟起舞。螺...
汉 西汉 货币 直径2.5厘米左右、重约3.5克 汉武帝实行货币专铸政策由水衡都尉的属官钟官、辨铜、技巧三令丞负责在京师铸造五铢钱,其中钟官主铸造,辨铜主检验成色,技巧主刻范,所铸货币轮廓较深,文字有小篆气韵,是当时全国通用的货币。五铢钱自汉朝启用,至隋朝历时700多年,基本上行用不废。
战国 蜀 行军节鼓乐器 传四川省新津县出土 高39.3厘米,铣距13.5厘米 该钲柄较长,器身正面刻有虎纹、树纹和巴蜀文字,是典型的古代巴人和蜀人使用的器物。巴、蜀是今四川省境内的部族,巴在今四川省东部地区,蜀在今四川省西部长江上游以北地区。蜀在春秋末年已有发达的农业,战国中期迁都于今四川成都,成为"戎狄之长".巴、蜀受秦楚文化的影响很深,在青铜器上铸刻虎纹、于纹、花蒂纹,...
战国 楚 衡器 传安徽寿县出土 一件长23.1厘米,宽1厘米,厚0.35厘米;一件长23.15厘米,宽1.3厘米,厚0.35厘米 两件铜衡形制相同,体扁长,衡干背都刻一“王”字。杆中部上方有拱形突起,中有孔,系拴提绳的鼻纽。铜衡杆的长度相当于战国时的一尺。两件衡杆正面均刻线,一件刻十等分,每等分一寸;一件中间二寸有寸刻线,其余每半寸刻一线。两件衡杆都以刻线来计算称锤到提点的...
还记得圆明园铜兽首、甘肃大堡子山金器和福建肉身坐佛等这些惨遭劫掠和盗卖而流失海外的珍贵中国文物么?它们多舛的命运牵动了亿万中国人的心。将于4月11日在英国肯特拍卖的一件中国稀有青铜器“虎鎣(yíng)”因其明确的圆明园旧藏身份,再次将大众的注意力聚焦在流散国外的中国文物上。你们在他乡还好么? 中国日报昨天报道过,这尊距今约3000年的稀有西周青铜盛水器“鎣(yíng)”因其器盖和出水口的老虎...
战国 楚 祭祀礼器 传1933年安徽省寿县朱家集李三孤堆出土 高55.6厘米 铜鼎的器、盖口沿有刻铭。从铭文看,该鼎是楚幽王熊悍(公元前237——前228年在位)销毁缴获的兵器而改铸的礼器。寿县在战国初是蔡的首都(下蔡),蔡被楚灭后改称寿春。公元前241年,楚考烈王熊完被秦所逼,迁都寿春,称郢。熊悍是熊完之子,死后葬于寿春,此鼎出土之地即其陵墓所在。 这件青铜鼎腹部微...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