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战国 冰酒器 1978年湖北省随县擂鼓墩1号墓出土 长宽均为76厘米、高63.2厘米 这件青铜冰鉴是由一个方鉴和一件方尊缶组成的青铜套器,方尊缶置于方鉴内,其底部一侧有两个长方形榫眼,另一侧有一个长方形榫眼,安装时,把这三个榫眼与方鉴内底的三个弯钩扣合,其中一个弯钩的活动倒钩自动倒下后,可把方壶固定在方鉴里而不晃动,制作十分巧妙。与青铜冰鉴配套的还有一把长柄青铜勺,勺的长度...
战国 齐 量器 传1857年山东省胶县灵山卫出土 高38.5厘米、口径22.3厘米、腹径31.8厘米,实测容积20460毫升 该釜腹部有刻铭9行,记载子禾子颁布容量标准,大意是:子禾子命人告知陈得:左关釜的容量以仓廪之釜为标准,关和以廪升为标准。如关人舞弊,应予制止。如制止不住,视情节轻重施以刑罚。子和子是战国初年齐国国君田和做大夫时的称呼。田和在周安王十六年(公元前386...
战国 楚 兵器 传湖南省长沙市出土 长24厘米 此戈有四穿,长胡两面均有方胜形锦纹,极工细美观。据研究,这样美观的方胜形锦纹,是用硫化铜特殊工艺处理的结果。经过这样的处理,兵器既美观,又可防锈,反映了中国古代高超的冶铸水平。楚国是战国七雄之中最有能力与秦抗衡统一天下的对于。春秋的吴、越诸国战国时都归于楚,因而楚国多名剑,兵器制造有极高的水平。 这把精美的兵器,决不是一般士兵...
战国 曾 盛酒器 1978年湖北省随县擂鼓墩1号墓出土 高124.5厘米、口径48.4厘米 此缶盖上有4个环钮,盖用环链扣在肩上的龙形拱钮上。腹部有4个环钮,大概是供移动时捆绑绳索所用。缶的颈和下腹部饰有蟠虺纹组成的蕉叶纹,其上为3匝蟠虺纹,颈部有“曾侯乙乍持,用冬(终)”的铭文,表明它是曾侯乙王室所用的大型储酒器。这是目前中国发现的最大铜缶,也是战国时期最大的铜器。 ...
战国 楚 盛器 1957年河南省信阳市长台关北小刘庄出土 高14厘米,口径11.8厘米 这件青铜奁造型美观,器形似笔筒,口微侈,直壁向内斜收,通体镂空装饰变形兽纹,器底设三蹄形足。奁是古代盛放梳、镜之类化妆用品的盛器。此器口大底小,而且通体有镂空纹饰,有学者认为可能另有他用。镂空透雕是楚国传统的青铜工艺之一,多用于青铜镜、青铜奁、青铜杯等器物,甚至许多大型器物也用这种工艺装...
战国 照面用具 直径23.2厘米、边厚0.6厘米 这件青铜镜为桥形小钮,地纹是细密的云纹和叶纹,主体纹饰是钮周围均匀分布的6个“山”字纹。“山”字纹是战国时期十分流行的一种青铜镜装饰纹饰,有三山、四山、五山、六山几种,统称为山字镜。从北方的燕国到南方的楚国,都出产山字镜,以楚墓出土的最多。山字镜以四山镜最多,其次是五山镜、三山镜、六山镜,这样大的六山镜则十分罕见,为六山镜中的最精...
战国 楚 照面用具 1976年湖北省江陵县张家山战国墓出土 直径20.5厘米 这面铜镜是由银白色镜面和镂空透雕的镜背合体而成,小环钮可穿带,钮外为镂空的蟠螭纹,屈曲联结,靠外缘有一圈镂室的菱形纹,精美异常。楚国青铜铸造业发达,出土铜镜数量多,样式繁复,花纹美观,铸造精工。楚国铜镜分方形与圆形两种,但以圆形镜为多。战国楚式镜一般背面的钮较薄,多作三弦纹钮。 这件青铜镜由...
战国 秦 照面用具 1975年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出土 直径10.4厘米 这件青铜镜为桥形方钮,背面以细线勾连纹为地,上有两位勇猛的武士左手持盾,右手握剑,各自面对一个凶猛的金钱豹作斗兽状。全镜制作精湛,是战国时期秦国青铜镜中的佳作。 秦是战国时期地处西陲的大国,疆域自今甘肃东南沿渭河到达今陕西腹地,都雍(今陕西凤翔),后迁泾阳(今陕西泾阳北)、栎阳(今陕西富平北)...
战国 韩 兵器 1971年河南省新郑县白庙范村出土 通长25.2厘米、胡长11.2厘米 戈内上有铭文“(郑)右库”,郑即战国韩的首都新郑(在今河南省新郑县),“右库”是当时韩的一个制造、贮藏武器的部门。韩在春秋时是晋国的一个大夫,后来逐渐成为一支强有力的政治势力,参与瓜分晋国,其后不断向外扩张,公元前403年被周威烈王册封为“诸侯”,成为战国时期中原地区的强国。韩的疆域在今...
战国 魏 车辕饰件 1951年河南省辉县固围村出土 高8.8厘米、长13.7厘米、管径4.8厘米 这件青铜䡇呈马首形,其头、颈错金饰卷毛纹、鳞纹,制作精美,是战国时期错金银铜器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魏在春秋时代是晋国的一个大贵族,后来逐渐成为一支强大的政治势力。公元前471年,韩、赵、魏三家消灭其他势力瓜分晋国(史称“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魏被周威烈王册封为“诸侯”,成...
记者日前从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获悉,历经5年,随州市文峰塔东周曾国墓地出土的500余件青铜器文物已完成保护修复工作。 研究人员称,这批春秋晚期至战国中期的青铜器,在铸造材料上,其合金配比在春秋晚期保持稳定,这说明当时曾国对青铜铸造材料的认知已达到较高水平。在加工技术上,这批青铜器大量使用分铸法,器物附件得到了充分加工和装饰,体现了当时青铜铸焊技术的发展。在装饰工艺上,镶嵌红铜、绿松石和错...
我国白陶生产在新石器时代就开始了,经商代早、中期发展到商后期,烧制的白陶工艺水平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到了西周时期,由于印纹硬陶的大量烧制和使用,又出现了原始瓷,白陶不再受到人们的推崇而显著地减少。目前,发现最早的白陶是距今约7000多年前,浙江桐乡罗家角马浜文化早期遗址出土的白陶片,在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的商代后期奴隶主贵族墓葬中都出土了白陶器。据有关考古发掘证实,白陶出土物很少,与灰陶相比约...
在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中,滇国的青铜贮贝器引起观众的浓厚兴趣。 “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天子发巴蜀兵,击灭劳浸、靡莫,以兵临滇,滇王始首善,以故弗诛……于是以为益州郡,赐滇王王印,复长其民。”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西南夷列传》中对云南早期的社会状况做过一些描述,但学者对于司马迁所记载的“滇国”始终将信将疑。直到1956年石寨山6号墓“滇王之印”的出土,才证实了滇国的真实存...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