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此罐高15.2厘米,口径12.2厘米,足径12.3厘米。器内外满施厚釉,色泽青绿。足与口端露胎,灰胎坚致,胎体厚重。纹饰采用剔、刻、堆手法,装饰风格浑厚凝重。 宋元盛行的龙泉窑,由于有强劲的市场销路,在明早期仍窑火旺盛,特别在明初,产量较大,工艺精湛,与元龙泉无大的差异。明中期以后,质量始下降,表现为胎粗釉薄,成型也很草率。明朝后期,则胎骨粗笨,足底厚重,釉色多数浑浊灰暗,呈青灰色或茶叶末色。至...
明代皇城校尉铜牌 国家博物馆的官博近日展示了一块明代皇城校尉铜牌,该铜牌是古代皇城内部符节制度的重要凭证,数量有限,近年只是在考古挖掘中偶尔出现,即使有实物散佚民间,也多是被行家持有,普通人难得亲见实物,因而不少人对其源流及具体用途产生了浓厚兴趣,想要了解这一段器物层面上的历史。 官员佩挂牌符,以明确职权和等级的做法,源于元代。南宋孟珙的《蒙鞑备录》:“鞑人袭金虏之俗,亦置领禄尚书令、左右相、...
明成化鲜红釉盘,高5cm,口径20.9cm,足径13.5cm。 盘敞口,弧壁,圈足,底微塌。因形似鸟窝,俗称“窝盘”。盘里及足内均施白釉。外壁施高温铜红釉。红釉釉层肥腴,呈色鲜艳,灿若天然红宝石。由于釉层气泡大且密集,釉面泛桔皮纹,使入射光线发生散射,视之柔和悦目。圈足外墙积釉处红里透黑,宛如青虾之背。口沿因高温烧成时釉料熔融、垂流而显露白色胎骨,形成一道圆润的白边。胎体较厚,外底青花双圈,内楷...
2月14日,虽然是节后第一个工作日,但是新四军纪念馆内外,还是活跃着十几名文明旅游志愿者的身影,他们在广场和主馆内外,做好保洁工作,当好参观引导员、劝阻不文明游玩行为,在该馆营造出文明出游的良好环境。 “退休在家没事干,每天来纪念馆,帮忙打扫卫生。”来自大洋街道大星社区的王金连是一名文明旅游志愿者,她每天都会来到新四军纪念馆,帮忙打扫馆外广场的环境卫生。 新四军纪念馆副馆长铁春艳告诉盐城晚报记...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瑞5日透露,考古人员通过勘探已确认西安昆明池进水口、进水渠、出水口、出水渠、池岸线等遗存,并首次发现了漕渠遗迹。 汉武帝时期开凿的昆明池位于西安西南。除了训练水师外,昆明池还起着游览行猎、生产鱼鳖等作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组成的阿房宫与上林苑考古队对昆明池遗址开展了考古勘探。 昆明池大小及其进水口位置长期未能准确认定。刘瑞介绍,据...
中国向来被誉为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源远流长,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500多年前出现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光辉起点。对于诗的功能,西汉《毛诗序》阐释:“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
《大明会典》又称《明会典》,编纂和修订工作历经明英宗、孝宗、武宗、世宗、神宗五朝,至万历十五年(1587年)成书,主要是根据明代官修《诸司职掌》、《皇明祖训》、《大诰》、《大明令》、《大明集礼》、《洪武礼制》、《礼仪定式》、《稽古定制》,《孝慈录》、《教民榜文》、《大明律》、《军法定律》、《宪纲》等书和百司之籍册编成,记载典章制度颇为完备,凡明史所未载者,会典均有交代,为后世研究明代典章制度的重要...
近日,一张拍摄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明孝陵老照片,在西祠“南京城市记忆”版上引起了网友的讨论。在这张较为罕见的照片中,明孝陵享殿前挖了一道很深的壕沟,这是军事工事,还是考古,还是挖宝呢?一段明孝陵不为人知的历史因此浮出了水面。 挖宝,考古,还是军事工事? 网友“code_p”贴出的这张照片,表现的是明孝陵的享殿。照片右下角有大写的英文“LIFE”,这是拍摄者、美国《生活》杂志的标志。 明孝陵享殿...
玉笔洗是明代时期一种文房玉制品,是用来盛水洗笔文房用具,既是文人雅士的实用工具,又可作为雅玩和陈设品。 图中所示这件葫芦形笔洗,长8.3厘米,最宽6.6厘米,高4厘米,重158克,是用新疆和田玉籽料琢成的。笔洗玉质细腻光润,留皮巧雕,通体作葫芦形,葫芦枝与叶缠绕器身;外壁攀附一蝙蝠、瓜蒂、枝叶、须藤、须叶下垂,叶脉清晰,自然素雅,婉转至底,生动逼真。 此器雕琢精湛,构思巧妙,留皮处理也是元明以...
春节期间,位于资兴市的五岭农耕文明博物馆内游人如织,来自全国各地的旅游团队、外出返乡人员及本地亲友团络绎不绝。仅春节前三天参观量已达万余人次,大年初一的参观量突破五千人次,刷新单日参观量纪录。 春节前夕,全国人民陆续开启“休假模式”,而五岭农耕文明博物馆则进入了忙碌的时节。除了取消休假“惯例”,制定春节开放应急管理预案除外,该馆还依托“五岭农歌”基本展览,换置了资兴民俗主题的背景墙,张灯结彩营造...
在笔者的收藏中,有一枚“大清邮政第四版团龙图邮资明信片”颇为有趣。这张明信片是“扬州小武成巷许氏”寄往“南昌省城君子巷裕字盐仓内许佩芳先生”的,明信片上的文字内容主要谈了家庭生活和生意状况。明信片右上角销的邮戳是圆形腰框式中英双文字“扬州府”日戳,中间日期是“元年十月廿一”。明信片中部还盖有一个长方形红色日戳,上有“扬州贰拾”字样,这是收受邮件的信柜或“邮政代办分局”的戳记,说明当时的扬州至少有2...
明宣宗《戏猿图》,127.7x62.3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画猴在中国画中属走兽一科。明清以降,专门以画猴著称者,并不多见。就现存作品而论,明清画家中有猴画传世者,大多为职业画家或佚名者,只有少数文人画家参与了猴画的创作。“猴”因与“侯”谐音,故明清猴画中,多有将“蜂”与“猴”合绘为一体,有“封侯”之意;也有将“猴”画于“马”背,则有“马上封侯”之意。无论是哪种表现形式,猴画大多与封侯拜相有关...
古人建村落,大多看风水,石排镇的塘尾古村落,因一只巨大的螃蟹而成为一块风水宝地。塘尾村明清古建筑群被列为第四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和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那么这个村落中的巨蟹究竟在哪里呢?记者跟随当地的文化专员和村民,一起寻访。 两口古井为蟹眼 井水冬暖夏凉 塘尾古村以古围墙为界,村口水塘为中心,依自然山势缓坡而建,内部建筑物和交通依靠巷道组织,“七纵四横”的巷道成井字形网状的村落布局。然...
独自一人走在羊楼洞清石板街上,心情倍感激动。这个地方曾经让我魂牵梦绕,如今活生生地出现在我眼前。赤壁市的羊楼洞镇在中国茶坛素有“砖茶之乡”美誉,位于湘鄂交界之要冲,距市区西南面26公里,现存有一条以明清建筑为主的石板古街,距今600多年历史,兴盛至民国。主街宽4米,长2200米,并伴有数条丁字小巷,可供行人和独轮车通过,深达3厘米的独轮车痕迄今依稀可见。赤壁市在该镇新发现了6处明代和清代茶马古驿道...
旧时有一句话:“凡商贸繁华处必有晋商,有晋商居处,必有会馆。”明清时期,晋商四海称雄,富甲一方,其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晋商所到之处,修建了一处处会馆,辉煌之时,晋商曾建立了覆盖全国的约400处山西会馆,其中有三处就在天津。“称津地为幽燕沙漠之区,僻处荒凉,人烟绝少。自国朝定鼎以来,海宇永定升平,居民渐臻繁茂,而远方来贸易者,云集其间,至今称极盛焉。”从初建山西会馆的碑记上可以看出,当时贸易繁荣的天津...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