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走明清石板街,忆繁华洞茶史
独自一人走在羊楼洞清石板街上,心情倍感激动。这个地方曾经让我魂牵梦绕,如今活生生地出现在我眼前。赤壁市的羊楼洞镇在中国茶坛素有“砖茶之乡”美誉,位于湘鄂交界之要冲,距市区西南面26公里,现存有一条以明清建筑为主的石板古街,距今600多年历史,兴盛至民国。主街宽4米,长2200米,并伴有数条丁字小巷,可供行人和独轮车通过,深达3厘米的独轮车痕迄今依稀可见。赤壁市在该镇新发现了6处明代和清代茶马古驿道及1件保存完整的运茶独轮车,
石板街两旁的房屋建筑,代表着明末清初的建筑风格,既有山塞风韵,又有江南水乡风情。古街两旁的一重、二重、三重、四重的房屋建筑别具一格,均为木制结构,中间伴有石砌天井。至今保存完好的石门柱、石门坎、条石、石鼓、石雕漏窗、雕花窗棂、雕花木门、雕花彩绘屋檐及雕花床、太师椅、香案等充分展现出鄂南民居的风韵和特色,是十分重要的历史考古资料及旅游观光资源。
明清石板街充分显示中国古文化的丰厚底蕴,为人民鉴古知今提供了生动直观的实物素材。这对于进一步研究明清历史传统文化,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民族自信心,树立“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有重大现实意义。1996年,蒲圻市人民政府将其列入第四批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11月7日,湖北省人民政府被批准公布为第四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清?同治]《蒲圻志》载:羊楼洞是个茶叶加工和交易商埠,古街两旁的茶庄达100多家,羊楼洞的“洞茶”更是久负盛名。唐太和年间,当时就已经设有“茶马官”。宋景德年间中期,官府在西北的茶马交易频繁,并以张家口为“互市之所”。明代中叶,洞茶加工“帽盒茶”运送内蒙。清康熙时,蒙汉贸易发展,洞茶就兴旺而繁荣起来。咸丰末年(1861年),“帽盒茶”改制成“川字号茶砖”,揭开了砖茶生产的历史。自鸦片战争后,在外国资本的刺激下,外省商人纷纷来羊楼洞设立茶庄。现在的庙场街、复兴街仍保持明清时期老街风貌。青石板上留下了一寸多深的车轮辙痕,依稀可见羊楼洞昔日的喧闹和繁华。
古时的《蒲圻县志》对离羊楼洞十华里远的古代茶叶港口作过详尽描述:“下则两京,以至秦晋齐梁、江浙闽广,凡从武昌入者,则以蒲之港为武昌之户而去。”明清文人廖汉、周顺倜等人附古诗名篇于《蒲圻县志》中:“谁知龙角原?更有羊楼洞”、“三月春风长嫩芽,村庄少妇解当家。残灯未掩黄梁熟,枕畔呼郎起采茶。”、“茶乡生计即山农,压作方砖白纸封。别有红笺书小字,两商监制自芙蓉。”可见羊楼洞很早以茶贸易为主,生产绿茶和紧压茶,或由官商采买入贡,或由外商监制外销。
70年代,武汉市一批知识青年响应中央号召到羊楼洞体验生活,这一段经历使他们与羊茶结下了不解之缘,每当周末或放长假之时,他们结伴成行到茶园休闲娱乐、观光品茶。从此,赤壁便有了知青茶庄。
羊楼洞明清石板街可以说是中国制茶业发展的一个历史缩影。我由衷地希望这条有着悠久历史的明清石板街能够依然保留着自己的独特韵味,在中国的茶文化事业占有属于自己的一席之位。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