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西周时期 由于西周铜器断代研究已进行得比较深入,所以西周金文在整个西周时期各个阶段的面貌即大致得以明朗。鉴于青铜器铭文的发展阶段与主要依据形制、纹饰进行的铭文 铜器分期似并不完全同步,同时也为了使对西周金文所发生的阶段性变化在时间上有个较清晰的印象,其下以西周早、中、晚三期为序来概述青铜器发展、演化情况。虽然在一定时期内,青铜器铭文会有某些共同流行的,带时代性的风格。然而这并不能排...
青铜器收藏是我国传统收藏中的一个大项,虽说国之重器大都在国家馆藏之列,但民用青铜器锅、盆以及素鼎和戈、剑之类的收藏者不少,带钩、先秦钱币等从材质上也属于青铜大类. 困扰收藏者的主要问题是辨伪,当前这方面的书籍文章不少,但大都文字冗长,读后难得要领,不便操作.现根据个人经验,且支几招,仅供参考. 第一招 闻味、手搓 真正的千年古铜无论传世或出土品,均无刺鼻的酸、臭、呛等异味,...
中国古代青铜器源远流长,绚丽璀灿,有着永恒的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传世和近年发现的大量青铜器表明,青铜器自身有着一个完整的发展演变系统。自夏、商、周至秦、汉整个青铜器发展史,大约可以分为十三期:即夏为二里头文化期,商、西周、春秋各为早、中、晚三期,战国分作早期和中、晚二期。秦、汉为青铜器发展 史的余辉。现将各期的特征,表述如下: 二里头文化期 公元前1900-前1600年 二里头文化...
卢舍那佛千佛座铜造像,由坐佛与千佛座两部分组成,通高2.06米。坐佛头戴五佛冠,螺发,面丰圆,双目下垂,眉间白毫,原嵌宝珠已佚。大耳垂肩,耳垂饰云托法轮。冠侧宝缯顺肩而下,上饰化佛与折枝莲花。颈部三道。身着通肩莲花方格纹袈裟,袒胸,乳间饰“万”字。双肩弯曲,掌心上仰,十指微伸。裙衣束腹结带。结跏趺坐,跣足。衣裙下摆衣褶左右分开似八字覆盖台面。足心、手心饰有法轮。袈裟衣领、袖口饰莲花卷叶纹,内衣饰莲...
现收藏于云南省博物馆的大波那铜棺于1964年在祥云县大波那村出土。是迄今云南发现最大的青铜器,同时也是全国仅有的一具保存完整的青铜器时代铜棺。 1964年3月祥云县大波那村的村民在取石中发现一座木椁铜棺墓,后经省文物部门发掘出土了一具青铜棺及大量的随葬青铜文物。经测定铸造年代为距今约2350年,约为战国初期。铜棺重达2571千克,长2米,宽0.62米,高0.82米。外形仿一“人”字形两面坡...
鼓是一种打击乐器,多为圆形或扁圆形,中间空,一面或两面蒙着皮革,击打可发出咚咚的声响。在乐器组合中,处于众乐之首的重要地位。乐器的产生,是随着歌唱的出现应运而生的。现在已发现的最早乐器是新石时代的骨哨和陶埙,按乐器分类属吹奏乐器。作为打击乐器,已发现的有石磬和铜鼓。 鼓是靠敲击鼓面而发出声响的,它那雄浑激荡的隆隆之声和强有力的节奏感,给人以昂扬的情感,令人鼓舞。古代铜器中的鼓,常用于战争中...
我国西汉时造出了“透光”的青铜镜,乍看它与一般铜镜无区别,但将镜面对着太阳,反射光照在屏幕上,镜背面的花纹字迹会非常清晰地显示出来,仿佛光线从镜背反射出来的一样。这充分表明古代匠师的独创精神与精湛技艺。 为何铜镜能够“透光”呢?从科学家沉括开始,900多年来许多中外学者一直试图解开这个谜,但是直到近20年,才由我国科技工作者解开。 原来铜镜在有铭文和图案处非常厚,无铭文处比较薄。因...
钺是具有权杖一类性质的兵器,它由新石器时代作为复合生产工具的穿孔石斧演变而来。夏代,战争以斧为要器,不仅用于战斗,而且用于披荆斩棘,开田种地。后来,斧的作用逐渐变为仅仅用来两军战斗,人们便将斧的刃部放大,名之为钺,“钺者,大刃之斧也”。到了商代,战争中多用弓矢,白刃交手不常有之,斧钺逐渐失去了在战争中的重要性。商代以后,其实际用途除为兵器外,还具有了特殊的用途,即权力的象征。我们从历史上著名的武王...
在著录和收藏的宋代铜镜中,特别在南宋时期,较常见的一种是在镜背素地上铸有纪地纪字号铭的铜镜,多见的如湖州镜、建康镜、饶州镜和成都镜等等。笔者收藏一件铸有“邵武姚十四造”即既有纪地又有商标字号铭的宋代铜镜,现介绍出来供铜镜研究者和收藏界朋友参考。 该镜呈六出葵花形,圆钮。圆径14.3厘米。镜背圆钮右侧的长方形框内竖写有“邵武姚十四造”六字楷书铭记见附图。 据明嘉靖《邵武府志》19...
2000年北京古玩市场出现了大批仿制青铜器,其中有一件仿兽面纹单柱平底青铜爵叫很多行内外人士打眼。此爵长流、短尾、直腹、平底、分段圆体长颈式、三棱锥型足;口与流相接处立一伞状单柱,柱顶帽形甚高,上饰雷纹、回纹与三角形仰叶纹;颈、腹皆饰钩曲形条纹组成兽面纹,双目突出。此爵通高22.5厘米、流尾长14厘米、其中单柱高6厘米,重400克,无铭文。 爵是最早出现的青铜礼器。《说文.鬯部》:“爵,礼...
初次见到此镜,以为是西汉的四乳四虺镜。其银白发青的铜色、微凸的镜面、镜的厚薄轻重、典型的纹饰图案都让人相信这是一面汉代的镜子,而镜背一侧的“赵铺”二字,与汉镜半球形钮不同的平顶小圆钮,又让人怀疑是后世所仿。此镜究竟是真是赝?何时所制?让人一时难于确定。 首先,从表面查其是否为现代仿品。此镜为传世品,镜面无锈,呈银白色发青,包浆自然,有明显使用痕迹,并有数处大小不等的红斑,分布自然,且与白色...
今天国家经济建设飞速发展,文化建设也随之发展,在文物事业方面,在国家与群众保护相结合的方针指导下,群众性收藏研究文物以及对文物鉴定的社会需求也在迅速发展。我是从事青铜器研究工作的,现在从自己从事青铜器鉴定工作的体会,来谈谈人文鉴定与科技鉴定之关系,供大家参考。 第一,什么是文物,什么是文物鉴定 文物是人类历史上创造的、并遗存到今天的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或科学价值的实物遗存,...
铜镜始于金石并用时期,兴起于战国,盛于汉唐,衰于宋元。《释名》日:“镜,景也,有光景也。”《孔子家语》有“明镜所以察形,往古所以知今。”历代对镜子的称谓亦有不同,《广雅》:“鉴谓之镜”,说明镜与鉴同意。《说文》日:“鉴,水盆也”,可知用盆盛水照镜的历史。铜鉴盛行于春秋战国之际,战国之后称铜镜,宋时叫照子。 新莽时期由于处在西汉与东汉之交,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这时一种新的“方格规矩镜”(亦称...
考古青铜器表面腐蚀很复杂,用XPS分析表面化组成,发现是一些氧化物、氯化物,这些腐蚀表层是在地下埋藏上千年的环境下形成的。其结构松散,孔隙分布广,对水、气都具有吸附作用。一旦文物出土,这个锈层暴露在大气环境下,空气中的氧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水、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等都在表面有强附作用,那么表面不仅存在电化学,而且发生化学腐蚀和光腐蚀。从以上分析,影响青铜文物腐蚀取决于两方面因素:即文物材料自身...
因为“熟坑”是传世青铜器的表面特征制作的。真是传世青铜器的外表上也要打蜡,把表面的锈层、地子全覆盖在蜡层的下面。鉴别熟坑铜器的真伪,首先要看足、口沿处露铜的部位,有红地子层的是真器,再将熟坑青铜器外面的蜡层擦掉,用氨水反复擦拭,再将硝酸滴上几滴,如果能看到露铜色的是仿器,如不露铜地子是真器。熟坑青铜器因为没有经过氧化腐蚀,所以锈层很浅,没有层次,红锈也不自然,对于熟坑青铜器要特别留神,多进行比较,...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