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小说里的盗墓场景跌宕起伏,引人入胜,而在现实生活中盗掘古墓葬,则会被处以刑罚。10月15日,河南省巩义市人民法院审结了一起盗掘古墓葬案,被告人崔某、海某、董某等五人因盗掘古墓葬而犯下盗掘古墓葬罪。 去年12月,45岁的崔某因听说巩义市站街镇一偏僻处有一个地下古墓,财迷心窍的崔某便动了盗掘古墓、变卖文物的主意,而后他找到海某商定计划。二人打定主意后,便事先到古墓周围探明了情况,随后找来董某等...
10月1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新华社记者 庞兴雷 摄 据新华社“新华视点”微博报道,习近平15日上午在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习近平: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 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 习近平强调,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否则文艺就没...
铜鼓自产生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是用铜以及少量锡、铅、锌等融合铸造而成的,在不同时期扮演着诸如炊具、乐器、神器等不同的角色,它是中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文物,延续着古人世代相传的审美意识,是中华文明中极富传奇色彩的民族历史文化遗产。 铜鼓千千面,面面皆不同。 作为一种青铜重器,铜鼓因形体巨大,而鲜见于民间收藏,而随着收藏日益升温,铜鼓逐渐开始被各路藏家所重视。 ...
说起中国的古剑,出土最早者当为商末周初之出品,距今三千一百年左右。到了春秋战国之际,各地普遍铸剑,其中尤以南方的吴、越水平最高。 秦俑坑出土的剑比春秋时代的吴、越王剑晚了近二百年,两者最大的不同在於长度。春秋以前的剑很短,只有二十至三十厘米长,春秋时的剑在五十至七十厘米左右,而秦陵完整的九把剑,最长的达九十四点四厘米,最短的也有八十一厘米。这反映了剑的功能从主要以显示身份的象徵物向战场上实...
青铜是人类历史上的一项伟大发明,是世界冶金铸造史上最早的合金。红铜加入锡、铅,成为一种新的合金,这种合金历经几千年的化学反应,其表面出现一层青灰色的锈,所以今人谓之"青铜",而古人则将这种合金称之为"金",文献中所讲"赐金"、"受金"多少,即指青铜。 青铜器则是以青铜为材料,采用一种非常特殊的工艺(今人称之为青铜铸造工艺)制作出来的器物,它是古代灿烂文明的载体之一。 青铜时代(Br...
莆田传统铜铸工艺历史悠久,已达到国际水平。昨日,铜雕技艺第七代传承人林朝飞告诉记者,目前铜雕传统技法逐渐缺失,其中传统铜扣金技术濒临失传。为了挽救这些传统技艺,他们已提交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上月底,刚刚通过市级非遗保护。 曲高和寡,生存空间小 铜雕可以说是一项“曲高和寡”的技艺。莆田传统铜雕工艺自成流派,流传于莆仙、福清、惠安等地及东南亚各国,以分散的家庭作坊为主,散落在莆...
青铜制成用以照容的生活用具。在世界范围内,铜镜的出现以西亚和中国为最早。据考古发掘所知,伊拉克的基什遗址出土的铜镜为公元前2900——前2700年,伊朗的苏萨遗址出土的铜镜为前2300——前2000年,巴基斯坦的印达斯遗址出土的铜镜为前2000年左右。中国甘肃省和青海省齐家文化遗址出土的铜镜,约为前2000年。在中国,从青铜时代初期出现铜镜,历经商周、秦汉,以迄明清,长期流行,直到近代大量使用玻璃...
世界上最早的铜器是在土耳其发现的,距今已有9000年的历史。中国最早的铜器是在仰韶文化时期,距今已有6000余年。公元前2500年的龙山文化遗存中发现的青铜器是铜和锡的合金,有时还含有一定的铅。其残片质厚薄均匀,是用多陶范法铸造的青铜器。齐家文化遗存处出土有一些青铜器、黄铜器、红铜器、铜镜、炼铜坩埚的整体或残片,还有炼铜剩下的铜渣。这说明公元前2000年的齐家文化已进入青铜时期。夏代是一个基本掌握...
两宋时期,青铜镜发展愈加实用化、民俗化。除了官造镜之外,民间造镜更加普遍,这得益于手工业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流通。所以谈到宋代铜镜,其代表往往是民间私造镜而非官造镜。基于这一点,宋代青铜镜与前代相比较,首先发展变化的就是铸镜地点的普遍化,且形成了几个著名的铸镜中心。如浙江的湖州、临安,湖南的潭州,江苏的建康,江西的饶州、吉州,四川的成都和福建的建州等最为著名。另外,青铜镜本身也具有了很浓郁的民俗特点...
青铜器--通常指收藏品中的重器,属国家一级一类保护文物。青铜器是以纯铜和锡铸造而成,常见的有兵器、礼器、食器(包括乐器)以及工具(主要是容器)等。 最早的青铜器应从夏王朝开始。据载,夏禹王用九洲之铜造九鼎。青铜器在古代是权力的象征,楚庄王“问鼎中原”便是佐证。夏被商灭亡,鼎迁于商。周克商,又将九鼎迁至洛邑(今天的河南)。 最常见的是鼎和爵,品种繁多,尤其商代中后期更为盛行,制作亦更...
青铜镜在我国被使用了近4000年,它已经超越了日常生活中照面饰容的用途,深深融入了我们的社会生活和文化意识,铜镜文化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古代铜镜除了作为照面饰容的工具之外,更浓缩着文化,见证着历史,默默记录着悠悠历史长河中的波澜起伏。 铜镜本身是一种工艺美术品,镜子的背面一般都铸有精美的纹饰或文字,这些纹饰的图案造型与铭文,往往浓缩了各历史时期的社会思想观念与审美情趣,它制作精...
有句话说“乱世藏金、盛世收古”,收藏是人民生活富足之后对美的追求。从很早就有人开始收藏和研究古器物。收藏在古代是知识和财富的象征。我国历史上形成了几次收藏热,第一次是在宋代,在宋徽宗时期达到了顶峰,当时还形成了一门专门的学问——金石学。 宋徽宗赵佶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位很有名的皇帝,不过他的名气不是因为他杰出的文治武功,而是他极高的艺术造诣。确切地说,他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一位失败的皇帝。他...
近几年来,铜制品因其年代久远,收藏途径较为广泛,逐渐受到了藏家的欢迎。逛济南英雄山文化市场,看到不少人在挑选铜器。“带锈的时间比较长,价值更高。”一新手购买了一件锈迹斑斑的铜壶后如是说。生锈的铜器就一定是有历史的、有收藏价值的吗? 要包浆,不要浮锈 铜器经过一段时间后,外表会生“锈”,但是这个“锈”和我们平常所理解认识的锈,存在本质上的区别。铜器外表上形成的“包浆”,是在没有大自然...
夔 纹 表现传说中的一种近似龙的动物,说文:“夔……一足”。图案多为一角、一足、口张开、尾上卷。有的夔纹已成为几何图形化的装饰。多作为器物上的主纹。 龙 纹 《说文》“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图案取传说中龙的形象。基本上有三种形式:屈曲形态,几条龙相互盘绕,头在中间分出双身。 蟠 螭 纹形状象夔,张口,卷尾,《国语·吴语》“为虬弗摧,为蛇将若何”。韦昭注:“虬小蛇大”。...
镶嵌伪铭。这种铭文作伪方法,是将铭文刻在铜片上,在器的内壁挖一相应凹框,把铭文铜片镶上。有一件西周中期龙纹方鼎,腹内侧的铭文,就是用这一方法做成的。 腐蚀法。在近代,青铜器鉴定水平有所提高,后刻铭文为了避免露出刀痕,也有的用腐蚀的方法来造。方法是在青铜表面涂上一层蜡,留出文字部分,将文字用化学物质如三氯化铁、硝酸之类腐蚀后,再去掉蜡,铭文部分就会出现凹陷的字口。如西周晚期窃曲纹鼎,腹内侧有...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