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曾入选201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随州叶家山考古备受瞩目。昨日,记者从2014年湖北省考古所田野考古汇报会上获悉,“叶家山出土珍贵青铜文物保护”项目已经对200件叶家山发掘的珍贵青铜礼器进行清理和修复。 据统计,叶家山古曾国墓葬群140多座墓葬坑、7座车马坑,共出土文物3000多件。其中,发掘出土青铜礼器500余件,形式多样,品种较全。不过,由于其年代久远,其中380件存在着不同程度的...
陕西考古工作者在宜川县东距黄河约30公里处发现一个面积14万平方米的墓地,在对该墓地北区的发掘中,共清理23座墓葬、1座车马坑和5处灰坑(沟)遗迹。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昨日宣布,发掘出的这座车马坑,为陕北高原考古首次发现的周代车马坑,坑内两辆马车装饰复杂繁华,4具马骨依然在列,有两匹马还佩戴着保存较好的青铜马胄,这十分罕见。此次考古发掘,填补了黄河西岸延安东部区域商周时期遗址的考古发掘空白,为陕北...
当阳峪窑生产的酱釉瓷有碗、钵、盘、唾盂、罐、壶器盖等。胎质分粗细两种。 其中细胎质地洁白坚实,器体轻薄,釉面光亮,不仅釉料配方成熟稳定,而且制作工艺高超, 除大多数呈酱黄色外,还有酱红、紫红、紫色、褐色等,并伴有窑变现象,因而产生色彩斑斓、奇幻美妙的装饰效果。北宋当阳峪窑《窑神碑》中提到的“庆云紫”,应是指色调泛紫的酱釉瓷器, 而“铜色如朱”则是指色偏红的酱釉瓷器。在此本文...
在赵春安的工作室,记者见到了陈列在柜子里的那些有着深绿色锈迹的青铜镜,他小心翼翼地拿出一面镜子,“这是宋代的麻姑献寿故事镜,”镜子右侧有一个仙伯,头顶莲花金冠,如意云头簪,外披对襟鹤氅,手执佛尘据石而坐,左边人物头梳坠马髻,身穿阔叶大衫,环配叮当,手托寿礼,应为麻姑形象。“这是一个台湾藏家的藏品,我从拍卖行买过来的。”随后,他又从柜子里拿出另外一件,“这是个金代山海经故事镜。”赵春安让记者仔细观察...
饰容打扮是人类的天性,我们的祖先最初以水为镜,至金属出现后始以青铜铸镜,从目前考古发现看,我国最早的铜镜来自于四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齐家文化。战国、两汉时期,铜镜获得了巨大发展,唐代达到高峰,宋以后逐渐转衰。直至明清时代玻璃镜出现,铜镜才开始缓缓退出历史舞台,在民国初年还仍有生产。可以说,铜镜是中国发展历史最长、使用最为普遍的青铜器。 相对于今天的镜子而言,古代铜镜不仅仅是正衣冠、饰面容的...
扬州铜镜自隋代以来便成为贡品。唐代扬州成为全国主要的铜器制作中心,继续承当贡镜的制作义务。在出名的长安广运潭水上博览会上,船上的妇女齐声高唱“潭里车船闹,扬州铜器多”,可见扬州铜器的影响。《新唐书·地理志》中载:“扬州广陵郡士贡金银铜器、青铜镜……”那么,扬州青铜贡镜究竟是怎样的?对此,《中国古代铜镜》的作者孔祥星曾在书中提到:“唐代百炼镜(江心镜)为皇家贡镜。”至于百炼镜(江心镜)的详情孔文没有...
中国青铜文化源自夏代晚期,1959年在河南偃师二里头村发现了夏代宫殿遗址,出土了鼎、斝、爵、盉等最原始的青铜器。其后在长达1500余年时间的夏、商、周时期,古代工匠创作制造了许许多多各种用途、各种器形的青铜器,中国青铜文化得到了辉煌的发展。作为青铜文化载体的青铜器在几千年的传承过程中,大多数出自墓葬、遗址或者窖藏。不同的储藏条件、不同的储藏环境造就了青铜器表面不同结构、不同外观效果的锈蚀物。 ...
铜炉是中国古代铜器一个独特的品种,包括炭炉(又称燎炉)、温酒炉、熏炉、手炉等,这些铜制的炉基本上都是实用器具。和其他中国古代实用器一样,古代铜炉也是艺术品,并且深深地刻上了传统吉祥文化的烙印。 炭炉作天寒地冻取暖之用 地球有春夏秋冬,人类需要避暑防寒。炭炉,就是古人在天寒地冻时燎炭取暖的用具,类似于现在的火盆。所以铜炉最初的定义就是“盛火器”。炭炉在我国很早就出现,在商代墓葬中已有...
制作炉鼎彝器,是云南斑铜善于表现的一大类题材,充分表现出云南斑铜作为铜制工艺美术品的独特艺术魅力。这些作品的器形皆来自于传统,有相当一部分还是直接从青铜器中汲取设计元素,虽然在传统的基础上于某些细节处进行了容易为现代审美所接受的改进,但是仍保持着十足的中国传统文化神韵。 虽然中国铜制工艺历来重视制作炉鼎彝器,但是云南斑铜之炉鼎彝器却有着其他铜制工艺品所不具备的特点。斑铜炉鼎彝器是铜制品中较...
衡阳县井头镇云水村村民肖柏子1月19日在挖沙时,惊喜地发现了3件青铜器物。肖柏子主动将文物上交给衡阳县文物部门,经专家鉴定,3件青铜器物属于战国时期文物。 据了解,肖柏子在自家房屋后山挖沙时,无意中挖出一把古剑,随后相继挖出一件青铜戈和一件青铜小匕。 “刚开始以为只是普通的烂铜烂铁,准备捡回家卖破烂。”肖柏子告诉记者。回家后,他对这3件青铜器进行认真观察,判断可能是文物,应该上交给县文物部...
古语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在古代,铜镜是人们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具。它制作精良,形态美观,图纹华丽,铭文丰富,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正因为铜镜的这些特征,才使得狄秀斌会长对其情有独钟,爱不释手。 说起狄秀斌的收藏之路,要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起初,狄秀斌收藏的有明清官窑瓷以及一些高古瓷器,后来慢慢进入铜镜收藏圈,说起狄秀斌的铜镜收藏,这不得不说带他进铜镜圈的一个叫“三乐”的人。...
锈色 一般来说,流传至今的大多是出土铜器,常见有绿锈、红锈、蓝锈、紫绣等。拿到一件铜器,先要用眼看,若锈色与器体合一,深浅一致合度,坚实匀净,莹润、自然,则为自然生成的锈色。若锈色浮在器物之上,绿而不莹,表皮锈,而且不润泽、刺眼,就是伪锈了。 手感和声响 用手掂量,若过轻或过重就要引起注意了。另外还可用手敲击实物,听其声响,若声微细而清脆则可;若声浑浊,发出“嗡”音,则需提...
谈到青铜器收藏大家,其实始于清末,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陕西省岐山县出土“毛公鼎”。这件公元前827年--公元前782年周宣王时代铜器,上有铭文32行499字,毛公为感谢周王,铸鼎记录其实。这件前三代重器,于咸丰二年1852年被山东潍坊“万印楼”主陈介祺获得,陈氏收藏玺印7000余方,陈介祺以一件青铜重器跃身于金石界,自此才有“南潘北陈”。陈氏病故后,1902年两江总督端方,强卖“毛公鼎”,...
四羊方尊 年代:商 方位: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展厅(地下一层) 羊年在即,盘点中国最知名的“羊文物”,无论怎么选,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四羊方尊都会名列前茅。 方尊上最引人注目的装饰,当属位于肩部四角的卷角羊头,“四羊方尊”便是由此得名。羊头与羊颈伸出于器外,羊身与羊腿则附着于方尊腹部及圈足上。方尊上装饰着精美的纹饰,羊的前胸及颈背部布满鳞纹,两侧饰有长冠凤纹,圈足上是夔纹。方尊雄浑厚重,却又不...
铜炉是深受广大收藏爱好者青睐的古代铜器,它造型别致,图案丰富多彩,寓意吉祥喜庆。如汉代“四神”温酒炉的“四神”是古代人心目中的守护神;博山熏炉的博山造型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流行于明代末年至清代末年的手炉,无论是造型还是炉盖身上的装饰图案都是传统吉祥文化的直接表现。这些造型各异、纹饰精美的铜炉同时也反映了中国人在各个时期吉祥观念的发展和变化。 铜炉,是中国古代铜器一个独特的品种,包括...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