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角度论,扬州的铜器制作技艺,其丰富的历史、文化、科学价值,并不逊于扬州的玉雕和漆器。不久前,在扬州相关非遗专家以及单位的指 点与支持下,笔者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查找、对扬州相关老艺人、老作坊的走访,对扬州铜器制作技艺进行了一次较为深入的调研,初步理清了扬州铜器制作技艺的生 成、演化与发展的脉络。 秦汉 凿山铸铜,富甲一方 1959年,在扬州仪征破山口西周早期遗址...
近年来,越来越多原本较冷门的小众收藏开始走进大众藏家视野,铜香炉便是其中一类,而明代的宣德炉作为精品最引人关注。今年各大国际国内拍行的春拍场上,宣德炉专场粉墨登场迎来热拍。香港保利拍卖上估价在20万—25万元港币的清早期胡文明款仿古炉、40万—50万元港币的清早期宣德款蚰耳炉等三座宣德炉珍品全部成交,除了一座董桥先生旧藏,另两座藏品都来自广东宣德炉藏家何朝阳。 祖籍湖南湘潭的何朝阳现居广州...
二十具铜炉素净高雅,参差于明式条案之上,皆为王世襄《自珍集》中著录遗珍。而今,人去物在,睹物思人。 世襄先生藏炉四十余具,且大都有座,或铜或木者。经“文革”浩劫,发还时余炉三十具,仅“玉堂清玩”大鬲炉木座同归。此三十具铜炉,先生均著录于《自珍集》中。2003年8月相伴一生的妻子袁荃猷女士仙逝,世襄先生大悲间无心藏物,便委托中国嘉德拍卖公司悉数拍卖,而此时仅铜炉二十一具(余九具,早已由先生“...
光洁平整的表面、繁复华美的背纹、高超的冶炼工艺……古代铜镜无疑是中国种类众多的出土文物中的精品。其中,尤以秦汉时期的铜镜最为精美。2013年,考古人员在山东省淄博市临淄齐国故城内阚家寨村南一带发掘西汉时期的铜镜铸造作坊,这是世界上首次发现的古代铜镜铸造作坊遗址。这一遗址的出土,为我们“破译”2000年前尘封于地下的铜镜铸造的工艺密码,提供了一个难得的良机。 近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在古代,铜镜不仅仅是日常用品,它也是一种艺术品。今人眼中,古代铜镜更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宝物。2010年全国有5家拍卖公司举办铜镜专场拍卖,其中在北京嘉德拍卖专场中,一件唐代海兽葡萄镜以700万元成交,标志着铜镜步入了空前的高价时代。而在当下,什么样的铜镜才具收藏价值呢? 藏市走访 指点迷津藏家声音 铜镜行情稳步上升 近日记者在大唐西市古玩城采访时,遇到专门收藏各类青铜镜的藏家郑辉雷...
上一期专栏,为您介绍了六朝时期从欧洲传入中国的玻璃杯,今天说说起源于本土的“耳杯”。这种“杯子”,造型上保留了盘子的浅肚,左右各有一耳型把手,用于饮酒或饮茶。 耳杯最早广泛使用于战国时代 目前六朝博物馆展出了多种耳杯,比如图中这件青铜质地的。它由杯子本体以及配套的托盘组成。耳杯的造型与今天我们普遍使用的,由欧式玻璃杯演化而来的杯子完全不同。耳杯更像是从商周时期的青铜礼器演变而来,从...
在中华民国成立之初,币制十分混乱,流通市场上银币、铜币、制钱和钞票一起流通使用。民国三年(1914年),北洋军阀政府正式铸造袁世凯头像银币,因币上铸有袁世凯侧身头像,故民间俗称“袁大头”。 “袁大头”钱币共有四种面值:壹圆、中圆(五角)、贰角、壹角,其中壹圆“袁大头”最为常见。“袁大头”首次的铸造时间是民国三年,而且该币被定为中华民国国币,因此,它在我国的钱币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
编钟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用青铜铸成,由大小不同的扁圆钟按照音调高低的次序排列起来,悬挂在一个巨大的钟架上,用丁字形的木锤和长形的棒分别敲打铜钟,能发出不同的乐音,因为每个钟的音调不同,按音谱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乐曲。 深圳御宝轩正在展出一套七件套编钟。据了解,此套编钟铸于战国时期,外观完整,形制相同,大小相次,整体呈深绿色,有些许锈迹,保留至今实属不易。据专家介绍,编钟结构看似...
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敦是古代王侯贵族才有资格享用的青铜器。肥东县的一个战国墓葬就出土过陪葬用的青铜敦,这个青铜敦与其他珍贵的陪葬品被掩埋在地下数千年,直到2007年才重见天日,成为历史的又一个实物见证。 状如圆球的青铜食器工艺了得 昨天早晨,记者走进肥东县博物馆,在琳琅满目的文物中,一件状如圆球的青铜器吸引了记者的目光。在灯光的映照下,它散发着幽幽绿光,圆润的腰部有一道缝隙,远远望...
晚唐武宗会昌五年(845),三台(唐朝时为梓州)是蜀内仅有的两个铸钱地之一,背“梓”开元钱实物就是明证。但历代史书中鲜有记载,实物也见得不多,现绵阳、三台史料集上无记录,梓州铸钱这一重要历史也没任何人涉猎,这不能不说是件很遗憾的事。为弘扬三台的历史文化,三台中学退休历史教师谢长沙二十多年来在绵阳、三台境内收集的唐代古泉实物,拓成图片,征集有关资料,试图解以下谜团:背“梓”开元有何特征?铸地在哪?凭...
近日,陕西旬阳县文物管理所接到举报,甘溪镇一村民在基建施工过程中发现文物。文管所立即派人赶往现场,联合甘溪镇文化站及时都到达施工地点。出土地位于旬阳县甘溪镇甘溪社区四组102省道内侧。 据了解,文物是村民在宅基地挖庄基过程中所发现,施工方李某拨打了文物部门电话提供了线索。文管所人员到达现场时已出土铜鼎、铜钫各2件,铜勺1件,“半两”铜币2枚。铜器均已残损,“半两”铜币锈蚀较重,粘为一体。 ...
据大理市古城保护管理局消息,2015年1月3日凌晨三点左右,修建于明朝洪武年间的巍山古城楼起火,雄伟的古楼建筑被毁,目前起火原因不详。3日2点50左右,巍山县拱辰楼被大火烧毁,目前起火原因尚未查明。 600年的建筑文物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保护和利用好文物,对于我们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进民族团结和...
铜陵博物馆新馆是以铜文化为主线,全方位展示铜陵在青铜文明史中的地位、铜文化发展以及铜产业兴盛与未来的专题博物馆。馆内展陈主体为铜文化,并辅之以陶瓷展、木雕展。铜文化主要由青铜文化主题展、惠世天工铜工艺精品展组成。通过铜的开采、冶炼等场景的再现、历史文物的陈列,以及多媒体的展示等,反映铜陵三千年的青铜文明。 铜陵博物馆新馆自12月12日试运行以来,截止目前,已接待观众近万人次,元旦假期期间观...
记者4日从陕西省文物局获悉,该省旬阳县一村民在宅基地挖庄基过程中发现一座古代墓葬,出土铜鼎、铜钫等物,考古人员根据墓葬形制及出土器物推断为汉代土坑墓。 据了解,当地文物部门接报称甘溪镇一村民在基建施工过程中发现文物。文物是村民在宅基地挖庄基过程中所发现,施工方拨打了文物部门电话提供了线索。考古人员到达现场时已出土铜鼎、铜钫各2件,铜勺1件,“半两”铜币2枚。铜器均已残损,“半两”铜币锈蚀较...
西安长安区马王镇大原村村民老赵和弟弟靠搞货运赚了点钱,手里有了积蓄后,兄弟俩合计着想把老房子拾掇拾掇。8月2号这天,兄弟俩准备移除老院子中央一颗茂密的柿子树时,发生了一件让他们意想不到的事。 原来,兄弟两在移除柿子树时意外发现,柿子树的树根附近突然陷下去了一个深坑。难道这柿子树下面有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俩人屏住呼吸,照着树根挖了下去,没想到翻了几铲土后,竟然挖出了带有精美花纹的瓦当,上面还...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