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敦:古代贵族盛饭用的奢侈品
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敦是古代王侯贵族才有资格享用的青铜器。肥东县的一个战国墓葬就出土过陪葬用的青铜敦,这个青铜敦与其他珍贵的陪葬品被掩埋在地下数千年,直到2007年才重见天日,成为历史的又一个实物见证。
状如圆球的青铜食器工艺了得
昨天早晨,记者走进肥东县博物馆,在琳琅满目的文物中,一件状如圆球的青铜器吸引了记者的目光。在灯光的映照下,它散发着幽幽绿光,圆润的腰部有一道缝隙,远远望去,就像系了一个细细的腰带。令人备感好奇的是,这个浑圆的青铜器不仅长了三只“脚”,还在腰部和头部长了七个“耳朵”。这个青铜器到底是什么?又是用来做什么的呢?
对此,肥东县文物管理所所长彭余江一一作答。原来,这个长相奇特的青铜器叫做“敦”,既是食器,也是礼器。古代人在祭祀和宴会时,会将黍、稷、稻、粱等作物盛放在青铜敦里。青铜敦的底部可以加热。与其他很多青铜食器不同的是,青铜敦的盖子揭开后,可以翻过来盛放食物,就像碗一样。它头顶的三个环形的小耳朵正好形成三角,使其可以稳稳地安放在案几上。腰部两边各有两个耳朵,分别在“腰带”上下,起到方便用手拿的作用。
敦在古代是专门用来盛饭的食器,兼具现代的电饭锅和碗的功能,但形状比电饭锅小,又比碗要大许多。彭余江告诉记者,“敦,一般与盛肉食的鼎配套使用,产生于春秋中期,盛行于春秋晚期到战国晚期,秦代以后渐趋消失。”从出土的青铜敦来看,其基本造型为圆腹、双环耳,三足或圈足,器身常饰有环带纹等,但这个青铜敦周身素净,没有装饰纹。
“你看这个青铜敦,通身浑圆,近似一个球体,用青铜慢慢打造成这种形状,其工艺十分复杂,可见当时这个地区的青铜器制造水平已经非常高了。”彭余江补充道。
出土墓葬发掘过程一波三折
这个青铜敦发现于宁西铁路龙城段战国7号墓中。彭余江告诉记者,这个战国7号墓是在2007年宁西铁路龙城段建设前的例行勘探时被发现的,其墓葬规格及出土文物当年在安徽考古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这个7号墓非常大,墓室长宽各6米。当年,我们通过对周边环境的考古勘探认定,这一区域肯定有古墓,动用洛阳探铲也证实了我们的猜想,但考古人员一直往下挖了两米多深,却一无所获,当时大家满怀期待的心情一落千丈,天黑后,我们都悻悻而归。”彭余江回忆说。
但彭余江没有死心,第二天一大早又跑到挖掘现场四处观望。就在他走动的时候,脚下突然踩到异物,彭余江心中一惊,赶忙移开脚步,定睛一看,这不是青铜鼎的耳朵吗?彭余江心中大喜,立刻喊来工作人员。通过慢慢掏土,一大片埋在土里的青铜器逐渐出现在大家眼前。工作人员抑制不住心中的兴奋,一直挖到了天黑。“我几乎三天三夜没有合眼,太兴奋了,睡不着,所以一直在现场看着。由于文物规格高,晚上墓葬不仅有10个人看管,连公安局也派了警察蹲守。”
“墓葬里除了墓葬主人,在墓主的南、北、西部还各有一人陪葬,大大小小的陪葬物品非常丰厚,青铜器、车马器、马衔等随葬品共计40多件,其中不仅有成对的鼎等礼器,还有兵器戈,以及古代用来熨烫衣物的谯斗。从墓葬大小以及殉葬人数、陪葬品形制规格可以推断出这个墓葬主人应该为战国时楚国的一个王侯。”彭余江说道。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