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的“首都”就在这里 良渚古城西段城墙基址,宽度有60多米,可见当时城墙是相当宏伟的 良渚古城北段城墙横截面 昨天,多年来关注良渚考古的北大教授严文明很激动。发现规模这么宏大的古城,是件很不…[全文]
1936年,原西湖博物馆工作人员施昕更在良渚一带首先对良渚遗址进行了现代意义上的田野考古发掘,之后这类以黑陶、磨光石器和精致玉器为代表的遗存在长江下游环太湖流域不断被发现。 195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夏鼐将其命名为…[全文]
根据葡萄畈遗址的发现和推测,省考古所向国家文物局申报了在莫角山周边的考古调查,并得到了批准。今年9月,在莫角山北侧的河池头村发现了东西分布的底部铺垫石头的类似遗迹,东段与雉山相接。10月下旬,在莫角山东侧找到了南北向分布的相关遗迹。11月找…[全文]
在西城墙的边上,还有一片略黑的泥土、一片浅水。每段城墙外都有类似的遗迹,这是古城墙外的护城河。这个护城河有多宽,至今还没探测清楚,但在护城河发掘过程中,出土了很多碎陶片,都是良渚文化晚期的,其中有的陶器复原后,上面还刻有“鳄鱼&…[全文]
这是标志性的一年,1936年。 在那个寒冷的11月3日,一件传奇的事件发生在杭县良渚镇,这个平静的小地方。 事情毫无征兆地到来。 史册上是这么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一支重要的原始文化在这一天重见天日。这个发现者,是西湖博物馆一位当…[全文]
古城的发现,为良渚申遗增加了巨大的筹码 “良渚古城遗址的真实性、完整性、唯一性和代表性,使其在‘申遗’中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国平日前检查良渚古城遗址考古工作时说,要以…[全文]
良渚古城西城墙遗址附近是芦花飞舞的原野 瑶山玉琮 石犁 “良渚古城这一重大考古新发现,势必为良渚遗址成功申报《世界遗产名录》又添一张‘王牌’”。昨天,良渚遗址管委…[全文]
良渚文化与中国文明的起源 从良渚遗址的发现和被初步认识,至今已将近七十年了,作为一个考古学文化而被正式命名也已四十六年。在这么长的时期中,良渚文化的发现和研究可说是一浪接着一浪,不断有新的突破。不但对良渚遗址本身的研究已经大大深入,而且…[全文]
11号,用于装载“南海一号”沉船的半潜驳船从国外返回后,开始进行改装。它将在17号左右完成改装,随后将到桂山岛附近水域进行下潜试验。21号,它将进驻阳江“南海一号”打捞现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