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2期 【摘要】奚族的考古资料可以分为碑刻和遗址遗迹。碑刻中的萧孝忠墓志、大王记结亲事碑、耶律氏墓志铭和萧资茂墓志铭,属于第一手资料,是研究奚族历史的珍贵史料。其他几块墓志都可以与文献史…[全文]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2期 【摘要】在禹的传说中,舜禹禅让和治理洪水流传最为广泛,尽管没有发现夏朝文字,但后世记载中商人先公世系的可信,反映出同时期的夏人世系应属可靠。怀疑古史不能仅靠逻辑推导和主观意愿,夏的传说…[全文]
《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年01期 【摘要】文章介绍了安徽地区淮河流域夏商时期的主要考古学文化:斗鸡台文化和商文化,证明了这一时期本地区的文化既有当地特色的文化因素,又吸收了周边地区的各种外来文化。 【关键词】…[全文]
《东南文化》2015年01期 【摘要】公元前4000年前后,长江下游地区由马家浜文化进入到崧泽文化,环太湖周边水系承载了聚落群形成和发展的重任。崧泽文化晚期,集群发生了大规模移动,鉴于木材、石材、玉材等资源优势,最终选定良渚遗址群所…[全文]
《东南文化》 2015年01期 【摘要】明代各地遍设卫所,徐州卫即是其中之一,卫镇抚司隶属其下。在徐州明代地下城考古中,发现了一组组合式大型建筑基址。该建筑以五开间的宽大厅堂为中心,两边附有厢房,基址内还出土了大量的军备物品。根据厅…[全文]
《四川文物》 2015年02期 【摘要】“唐伐西夏”一事见于多种传世文献。此处的“唐”、“西夏”,即陶唐氏、夏族。“唐伐西夏”发生于大禹之时,地点在陶寺遗址,最终以夏族的失败、陶唐氏的胜利而结束。战败的夏族迁往晋南夏县一带并以安邑为…[全文]
来源:《新西部(理论版)》2015年04期 【摘要】五陵原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先民聚落。秦汉时期因位于国家的核心区域内,聚落呈现出大而密的特点。但由于战乱和政治因素的影响,五陵原在汉末之后走向萧条,虽在隋唐时期有所发展,但已远不及秦汉…[全文]
来源:《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5年02期 【摘要】出土铜器铭文所记史实,曾国为姬姓诸侯国,其始封者当为南公。如果将南公与聃季载联系起来,则有许多新的发现,颇能解释曾国墓地出土日名铜器这一罕见现象。根据叶家山日名铜器使用规律和…[全文]
来源:《黑龙江史志》 2015年06期 【摘要】女真族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黑龙江),但其最主要的帝王陵却位于中都房山(今北京)。金代第四位帝王完颜亮迁都中都后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帝陵迁葬活动,使得房山金陵成为一处恢弘的女真帝王陵区,其…[全文]
【摘要】<正>一理论简述目前,在对世界各地区前国家复杂社会的研究中,社会上层获得和维持权力的方式(leadership strategy)备受关注,而建立远距离交流网普遍被认为是最重要的方式之一[1]。美国考古学家皮波斯在对密西…[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