釉下五彩这一装饰工艺的创始、正好在醴陵瓷业由粗到细的转折点,也就是说,它是随着醴陵细瓷的烧造成功而出现的。素称“瓷城”的醴陵,位于湘东,是湖南省的一个大县镇,此地交通便利,水陆相连,制瓷原料丰富,土质优良,具有发展瓷业的天然优厚条件。据《醴…[全文]
1906年设在醴陵姜湾的“湖南瓷业公司”,是当时我国一个比较突出的新式瓷厂(见景德镇陶瓷研究所编:《中国的瓷器》)。瓷业公司到1913年改为官商合办。该公司设有圆器厂、琢器厂和彩绘室,机械室、化验室,电气室等,规模较大,设备较齐,工艺较先进…[全文]
汉代(公元前206——公元220年)是瓷器手工业大发展的时期。 在西汉初期、由于经过楚汉战争和与匈奴的长期战争,社会经济遭到极大的破坏,包括瓷器生产在内的手工业发展缓慢。两汉初青瓷日用器皿不多,主要是仿青铜礼器,如壶、瓿、罐、鼎、盒…[全文]
隋代时间短,瓷器制造业来不及形成自己的显著成就,但是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起着承上(南北)启下(唐代)的过渡作用,孕育着我国瓷器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唐代瓷器巨大成就的到来。但其特点仍然十分鲜明,比较容易识别。隋代的瓷器,青瓷较南北朝时有了更大的…[全文]
钧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窑址在河南省禹县,创烧于宋代,明、清、民国各时期均有仿钧窑的品种出现。钧瓷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釉中含少量的铜,并创造性地烧出红色釉,由于釉中加入铜金属,经高温产生窑变,使釉色以青、蓝、白为主,兼有玫瑰紫、海棠红等,色彩…[全文]
尽管当时中国北方已经进入金统治的辖区,但老百姓的感情依然受汉文化的影响,所以很多留有文字的早期中国瓷器上都有一些重要的信息。比如金代的某个瓷枕,上面写的是苏东坡的宋词。金代瓷枕上写着宋词,表明人们还是强调那种潜在的感情,土地沦陷时还保留了很…[全文]
夏、商、周朝时期的陶瓷文化。商朝殷虚的遗址中挖出的陶片、陶罐包括很多种款式,有灰陶、黑陶、红陶、彩陶、白陶,以及带釉的硬陶,这些陶器上的纹饰、符号、文字与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和青器有密切的关系。青器的成本高只能为贵族享用,广大民众的各种生活器皿…[全文]
隋代北方青瓷窑口有河北贾壁村窑,河南安阳窑、巩县窑、安徽淮南窑等,它们的胎釉特点是胎骨厚重,胎土经过淘洗,胎色多为灰白色,其中淮南窑瓷胎较粗;釉的玻璃质较强,透光度好,釉面常有纹片,外壁多施半釉,有流釉现象,釉色青绿或微闪黄。其中以贾壁村窑…[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