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7月底在平整农田时,发现了一件兽形青铜器,由于形制罕见,经过一个月的考古鉴定,目前文物专家还没有为其最后确定名称和年代。 据崆峒区博物馆馆长张文举介绍,这件罕见的兽形青铜器是崆峒区崆峒镇泰同村农民在平整田地时发现的。非常遗憾的是,由于埋藏很浅,推土机过后,该青铜器的足部受到了破坏。 经测量,这一青铜器高76厘米,长80厘米。目前有酒器、器物座、熏炉等几种说法,形制可能是传说中...
经考古专家认定其规模之大、保留之完整为目前全国之最 日前,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赵朝波、中国地质大学教授蔡克勤、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司考古管理处副处长闫亚林一行到静宁县进行考古研究,认定该县威戎镇杨家塬窑址为目前全国规模最大、保留最完整的新石器时代彩陶窑址。 杨家塬地势高阔,属原始黄土峡谷地貌土塬,由上至下呈慢坡型。 2006年7月,本报记者应当地学者高世祥、王知三之约赴杨家塬进行了采访。杨...
2007年4月5日,李自成的后人在当地的青城镇苇茨湾村黄河东岸龙头堡子山下的3座土坟前,分别竖起了“闯王李自成之墓”及“闯王卫士之墓”的墓碑。这成为全国继湖北通城县、通山县和湖南石门县夹山寺之后的第四个“闯王之墓”,使得此前曾在史学界引起轰动的“闯王李自成归隐榆中青城”之说再次引起了各方关注,也引起了央...
因倾斜而面临倒塌的崆峒山凌空塔,在崆峒区积极实施的“扶正工程”中,重新焕发出昔日的英姿。近日,凌空塔维修工程全部竣工,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 凌空塔是国家5A级旅游风景区的标志性建筑,它巍然耸立于承上启下的中台,集古朴与华美于一身,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吸引宗教信众和游客瞻仰。因年代久远,长期的风雨侵蚀使凌空塔塔身裂缝较多,檐部有局部坍塌,并已倾斜。为了保护这一历史文物景点...
7月24日至28日,炳灵寺石窟文物保护规划中期汇报会先后在炳灵寺文物保护研究所、甘肃省文物局、敦煌研究院举办。兰州大学张明泉教授,省水利科学院谢祖培研究员,敦煌研究院苏伯民、陈港泉及院治沙站有关人员,省考古研究所岳邦湖、张宝玺、董玉祥、邓天珍,麦积山研究艺术研究所魏文斌,省文物局文物保护处处长郑兰生及炳灵寺文物保护研究所中层以上负责人和中级以上专业技术人员等听取了汇报。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文...
建于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天梯山石窟,也称“大佛寺”,位于甘肃省武威市,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开凿最早的石窟之一,也是我国早期石窟艺术的代表,是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的源头,在我国佛教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在学术界有着“石窟鼻祖”之称。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原因,如今,天梯山石窟里绝大多数石雕塑像和彩绘壁画被严重破坏,其保护现状令人担忧。 遭遇严重损伤的&...
甘肃省凉州区长城乡位于腾格里沙漠边缘,甘肃省武威市城东30公里,因明长城横贯境内而得名。长城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工作,坚持把文物保护工作作为提升新农村文化内涵的重要举措来抓,夯实文物保护基础工作,呈现出与经济发展“互动双赢”的良好局面。 建立了乡、村、组三级文物保护网络。全乡共设立了7个文物保护小组,聘请了8名文保员(其中1名专业文保员,7名业余文保员)。乡党委、...
7月24日,甘肃省山丹县文物管理委员会根据群众提供的线索,在312国道野猫山东侧防洪大桥下的水闸中发现了1件刻有“大明”2字的碑首,据研究这是明王允中墓碑的组成部分,现被县博物馆收藏。 王允中,字继尧,号道庵。山丹人,因军功补袭父职为游击。经历了明王朝隆庆、万历、天启三朝,率军抗击盘踞在蒙古高原的元朝残余势力鞑靼、瓦刺和占据青海北部的蒙古厄鲁特部的进犯,参将、甘肃副总兵、...
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发改委主任乔峰告诉记者,今年7月上旬,甘肃省政府委托清华大学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所,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拉卜楞寺保护维修进行总体规划。 拉卜楞寺旧称“扎西奇寺”,位于甘肃省夏河县境内,是中国喇嘛教格鲁派(黄教)的六大寺院之一,一度成为甘、青、川交界地区藏族的政治、宗教、文化中心,又是一座学科齐全、修学体制完备的高等学府。拉卜楞寺始建于清康熙48年,...
甘肃各地文博单位馆藏的近300件病害缠身的珍贵青铜器日前完成保护修复,开始公开展示。 此次得到修复的近300件珍贵青铜器,其中许多是国家二级以上文物,修复内容包括器物表面清理、有害锈去除、器物整形与补配、表面封护等。国家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专家参与了保护修复过程。
甘肃各地文博单位馆藏的近300件病害缠身的珍贵青铜器日前完成保护修复,开始公开展示。据调查,目前甘肃仅亟待保护修复的各类青铜器就有800余件,此次完成修复的是其中一部分。 记者日前从甘肃省文物局了解到,此次得到修复的各类青铜器近300件,其中许多是国家二级以上文物,修复内容包括器物表面清理、有害锈去除、器物整形与补配、表面封护等。国家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专家参与了保护修复过程。 甘肃省是中华文明...
近日,甘肃武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城区西郊抢救性清理发掘一座魏晋时期墓葬时,发现一件陶奔马造型与上世纪60年代出土的铜奔马很相似。 上世纪60年代,武威市区雷台汉墓出土了一件铜奔马(又称“马踏飞燕”、“天马”),因其造型独特——凌空飞腾的骏马与展翅飞翔的燕子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塑造出一匹横空出世、风驰电掣般飞速前进的“天马”形象...
新华网兰州6月16日电(记者王艳明)考古人员日前在甘肃省武威市发现一批重要文物,其中一件螺旋状彩绘“神秘”木塔,造型独特,在以往考古中罕见。 负责现场考古发掘的武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张振华说,木塔高0.34米,底部直径0.25米,顶部直径0.16米,由整段松木雕刻而成,呈螺旋状,上有红、黑、白三色 彩绘图案,再现一幅优美的草原生活场景:有人有马,以马最多,有吃草的...
近日,甘肃省武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凉州区张义镇张庄村五组的 一个荒山坡上发现一座东汉早期的木椁墓葬,并出土了一批珍贵文物。 据有关文物专家介绍,此次发现的墓室为东汉早期土洞单室夫妻合 葬木椁墓,墓室因山体滑坡半裸露在外,墓室的墓道已不存在,墓室四周和顶部均为柏木圆段整齐围起排列。文物专家称,墓葬中出土的随葬 品有陶壶、陶奁、竹钗、木牛、指环等文物。 另悉,墓葬中还出土了一件极其独特的木器,高0...
长城资源调查控制测量工作,经过测绘技术人员一个多月的艰苦努力,截至5月上旬,已完成控制测量150个点,占总控制点的60%。 测绘技术人员按照《甘肃省长城资源调查工作实施方案》,为了按时保质完成控制测量任务,为全面调查奠定基础。2007年3月当人们还享受着春节的喜庆快乐时,测绘技术人员共13人,出动2台车,携带8台GPS,告别了家人,前往金昌、山丹、张掖、高台、临泽、民勤等作业区域,开展控制测量工...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