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开幕仪式现场 展览现场 8月28日,由敦煌研究院与浙江大学合作推出的“敦煌艺术走出莫高窟——暨敦煌研究院建院70周年数字化成果展”在敦煌研究院兰州分院艺术馆开幕。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连辑,省摄影家协会主席李膺,以及省委宣传部、省科技厅、省文联、省文物局领导,省直文博单位领导、敦煌研究院职工及社会各界嘉宾参加了开幕仪式。连辑在开幕仪式上致辞并与李膺共同为展览启幕。 本次展览首次...
莫高窟第254窟 南壁前部中层 降魔变 北魏 段文杰先生曾写过《敦煌壁画中的衣冠服饰》与《莫高窟唐代艺术中的服饰》两篇文章,对敦煌石窟中所出现的服饰做了一个总的概括,其中提到了佛教人物服饰。杨鸿先生《试论南北朝前期佛像服饰的主要变化》一文,对南北朝佛像衣着的变化进行了分析,但主要还是针对造像的衣纹、风格进行分析,具体到佛陀衣着的形制并没有非常具体的说明。阎文儒先生在写到关于云冈石窟的研究时...
记者9日从敦煌研究院获悉,敦煌莫高窟预约参观制自8月1日起已实行一周,预约参观游客量稳步提升。这标志着莫高窟预约系统管理运行通畅,使更多游客体验到预约参观莫高窟的新模式。 据统计,莫高窟单日预约的游客人数从8月1日的3016人提高到8月7日的4202人,其中8月6日预约的游客达5280人,为一周内最多。 敦煌研究院表示,由于莫高窟预约参观制实行伊始,很多游客对预约流程有个适应过程。莫高窟数字展...
8月1日,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正式运行,这是数字敦煌的创新成果。它的背后,是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11年的努力和推动。 1963年,樊锦诗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后,循着老一辈守护者的足迹,在荒凉的戈壁深处扎了根。50余年,她致力于文物事业的创新与实践,推动了敦煌数字化的发展。 面对遗产保护与利用之间日益突出的矛盾,如何在两者之间寻找“最大公约数”?近日,“敦煌的女儿”樊锦诗做客人...
2014年7月26日上午,《“丝绸之路万里行”走进敦煌•莫高窟——暨“长安与丝路的对话”之十年后王志再次专访樊锦诗》全媒体采访活动在莫高窟九层楼前隆重举行。中国传媒大学校长助理、著名主持人、丝绸之路万里行签约主持人王志,著名文化学者、书法家肖云儒,著名经济学者张宝通,采访团团长、陕西卫视副总监杨文萌,采访团副团长、光明日报大型活动部主任胡斌,采访团总领队、国旅总社李雷,凿空西域第一人、古丝路使者张...
莫高窟及其数字展示中心。 8月1日开始,敦煌莫高窟将实行旅游新模式——网上预约购票、限制每日客流、缩短实地参观时间。这些新举措能否缓解遗址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矛盾?观众的参观体验是否会因此打折扣?带着这些疑问,7月30日,记者全程体验新的参观流程。 游客数量猛增、窟区人满为患,莫高窟不堪重负 在进入莫高窟的必经之路上,一座球状和线条混搭的建筑拔地而起,黄色的外貌和周围的戈壁浑然...
记者7月30日在敦煌举行的莫高窟旅游开放新模式新闻发布会上获悉,随着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的投入使用,参观莫高窟将于8月1日起实行网上预约方式,此举将彻底改变莫高窟自1979年开放以来实行了35年的参观流程、参观模式以及参观体验,有效破解莫高窟游客承载量限制,达到文物保护与开放利用的双赢。 数字展示中心正式运行后,游客须先登录莫高窟参观预约网(www.mgk.org.cn)进行网络预约、在线支...
莫高窟8月1日起将改变参观方式:所有游客必须提前预约才能参观,而且预约和购票合二为一;同时单日游客最大承载量6000人次的上限也将开始实施。 敦煌研究院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主任李萍15日介绍,长期以来,大量游客在某一时段内集中参观,对古老的石窟构成了威胁。为此,敦煌研究院历时4年打造了以“数字敦煌”为核心的“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15日起试运行,8月1日正式运行。 李萍说,8月1日后,所有游客必...
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连辑一行考察莫高窟游客服务中心 (摄影 丁小胜) 樊锦诗院长介绍莫高窟游客服务中心建设情况(摄影 丁小胜) 5月22日下午,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连辑到敦煌莫高窟游客服务中心调研。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副院长罗华庆陪同连辑一行考察了场馆建设情况并观看了主题电影《千年莫高》和球幕电影《梦幻佛宫》样片。樊锦诗向连辑简要介绍了莫高窟游客服务中心建设进展和运营筹备情况,连辑对莫高窟游...
莫高窟第45窟阿难(盛唐)。吴健 摄 历经劫难的四大名窟如何平衡保护与开放 考验保护者的智慧和定力 甘肃敦煌,在汉唐时期是丝绸之路上的枢纽重镇。作为中西方文化汇合点的敦煌,境内有四大石窟之一的莫高窟,虽经飞沙走石、历代劫难,却仍难掩这一世界文化遗产的千年风光,这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作家冯骥才称之为“一部放在沙漠上壮丽无比的佛学图典”;而古丝路东段重镇天水(旧称秦州...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莫高窟地处丝绸之路的一个战略要点。它不仅是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同时也是宗教、文化和知识的交汇处。莫高窟的492个小石窟和洞穴庙宇,以其雕像和壁画闻名于世,展示了延续千年的佛教艺术。 概况 莫高窟又名“千佛洞”,位于中国西部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鸣沙山的崖壁上。这里全年日照充足、干燥少雨、四季分明,昼夜温差较大。石窟南北长1600余米,上下共五层,最高处达5...
1月末正是莫高窟的旅游淡季,洞窟静静地矗立于沙漠一隅。导游吕文静带着游客进入一个洞窟,里面漆黑一片。她一边讲解,一边用手电照亮一小块儿洞壁。顺着光束望去,才能一睹莫高窟彩塑的芳容。 洞窟外,敦煌研究院数字中心里,工作人员正对采集设备传回的图像进行拼接。电脑屏幕上,壁画全貌一览无余,壁画明亮柔和,线条清晰流畅,画面如湖水般荡漾开来。将显示尺寸调节到最大,细细端详,衣衫质地清晰可见,人物表情生动至极...
张大千为叶恭绰所作 《摹莫高窟晚唐供养菩》 2013秋拍 因偶然因素,自中国嘉德“大观”夜场创立之初,张大千以“菩萨”为题材的画作即成为了该场次中的常客,并屡次以高价释出。此次秋拍“大观”夜场将续“大千菩萨缘”。 中国嘉德自2011年春开始以“大观”为名,推出中国书画高端...
莫高窟曾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佛教朝拜圣地,香火不断,如今莫高窟内不许烧香礼佛。敦煌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旭东16日接受记者专访称,莫高窟的“职能”已过渡成普及古代中西文化交流精华荟萃的历史宝库。 敦煌是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的第一站,随“丝绸之路”的繁荣而繁荣。据《旧唐书·地理志》记载,唐朝元宵节灯会盛况是“...
近日,甘肃省地震局与敦煌研究院工作人员通力合作,完成了莫高窟地震监测系统专业设备的安装调试工作。 本项目的实施,在提高地震环境监测能力的同时,可以实现对文物保护环境的全天候震动监测,为洞窟壁画、佛像、洞窟岩体的振动防护,石窟文物的地震响应分析、抗震防护、维修加固等综合减灾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保障。 “近年来的考古成果表明,历史上莫高窟曾遭受过若干次地震,致使莫高窟部分崖体坍塌。...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