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莫高窟率先数字化文保:守护者生活如僧侣
莫高窟第45窟阿难(盛唐)。吴健 摄
历经劫难的四大名窟如何平衡保护与开放 考验保护者的智慧和定力
甘肃敦煌,在汉唐时期是丝绸之路上的枢纽重镇。作为中西方文化汇合点的敦煌,境内有四大石窟之一的莫高窟,虽经飞沙走石、历代劫难,却仍难掩这一世界文化遗产的千年风光,这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作家冯骥才称之为“一部放在沙漠上壮丽无比的佛学图典”;而古丝路东段重镇天水(旧称秦州)境内的麦积山石窟,则在小陇山的秀峰环抱之中,长年湿润,因雕塑林立而被历史学家范文澜誉为“陈列塑像的大展览馆”。
编者按
五一小长假,数千万计的游客涌向各大名胜古迹、人文胜景。对于景区来说,开放与保护永远是一对矛盾体:一方面,旅游产业作为无烟产业对经济发展、商业效益无疑是最佳的推动;另一方面,游客的大量涌入对于景区的安全维护、接待、环境卫生亦是一大考验。
尤其对于文物古迹来说,过度开放有可能会引起文物相对封闭的小环境变化,从而导致文物缓慢毁损,而一些缺乏常识的游客对于文物的触摸、刻画等等,更是造成了直接的破坏。
本报记者为此奔赴多地,采访了中国著名的四大石窟——敦煌莫高窟(甘肃敦煌)、麦积山石窟(甘肃天水)、龙门石窟(河南洛阳)、云冈石窟(山西大同)研究院的专家学者及文物保护相关人员,在探究石窟艺术价值的同时,力图去追寻在当前旅游业大发展的环境下,中国四大石窟在开放与保护之间,如何得以拿捏平衡。
敦煌莫高窟:率先进入数字化文物保护时代
艺术价值:
每一个窟洞都有独特之处
敦煌莫高窟,由高僧乐尊于十六国时期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始凿,历经前秦、北凉、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清等朝代的开凿和修复,从4世纪到14世纪整整千年,延续不断,在今距离敦煌市25公里的三危山与鸣沙山之间的断崖上,形成了长达1681米的佛教洞窟,是当今中国乃至世界独一无二的世界文化遗产。
敦煌研究院副院长王旭东博士说:世界文化遗产有六个标准,符合全部六个标准的世界文化遗产,全世界只有两处:一处是莫高窟,另一处是威尼斯水城。
矗立于无人区中的莫高窟,在四月高远的蓝天白云映衬下从远处看貌不惊人,不过是一排排土黄色的层积岩山洞。
“这样一个地方,又有艺术宝库,又有藏书、藏文献的藏经洞,这样的文化遗产,全中国、全世界可能只有一处。”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说。
莫高窟目前对游客开放的洞窟有30个,分为不同的路线,每一条路线的游客能看到的洞窟数为8~10个。7月进入旺季后,当游客数量超过3000人时,莫高窟还会再开放20个洞窟用以调节,避免拥堵。此外,还有10个特窟,供专业人员如美院的学生等选择。
每一个窟洞,都有独特之处——112窟有花雨纷飞中的“反弹琵琶”壁画,220窟有考古人员剥离后发现的唐、宋两代壁画,其上所绘《维摩诘经变》和《阿弥陀经变》美轮美奂;320窟脱壁而出的飞天;148窟涅槃窟中举世闻名的释迦涅槃像……
保护现状:
最高境界就是“最少干预”
掩映在高高白杨林中的敦煌研究院,前身是1944年常书鸿先生设立的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一代又一代的人,守护了敦煌整整70年。
王旭东博士说敦煌文物的保护是阶段性的,上世纪40年代的敦煌完全就是一座废墟,那个时候的中国也根本没有文物保护一说,“保护”主要就是清沙子、修围墙、然后画家开始临摹。
上世纪50年代开始,中央文化部考察团来到敦煌,发现了洞窟坍塌的大问题,由此开始了崖体的实验性加固。
“50年代末请了一个捷克专家到这儿来帮我们修复壁画,但很快就回去了,条件太艰苦,他要洗澡,要吃的,这个地方都没有。”王旭东说。
1987年敦煌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后的十余年间,敦煌研究院先后与日本、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的保护机构和大学合作。
其中与美国盖蒂保护研究所合作的“敦煌莫高窟第85窟保护修复研究”项目成为莫高窟文物保护史上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标志——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莫高窟的壁画大多患有起甲、酥解、空鼓等各种疑难杂症,而兴建于唐中叶、能体现整个敦煌壁画艺术较高水准的第85窟则汇聚了所有问题。
合作中,双方摸索出一整套前所未有的方法:从工程学中借鉴而来的灌浆技术,再用物理方法进行脱盐工序,这些措施不仅把修复过程中对壁画的损伤降到最小程度,并且使根治壁画病害成为现实。通过85窟项目,一整套完整的科学规范的保护程序成形。
莫高窟的保护已经进入到预防性保护阶段,抢救性的阶段已经过去,王旭东说,“文物保护的最高境界就是‘最少干预’,即不对本体进行干预,只保持相对稳定的环境。”如今,敦煌研究院在壁画和雕塑方面的保护水准,在国内已处于领先地位,一些地方的文物保护状况仅相当于莫高窟上世纪80年代的水平。
责任编辑:小赖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