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传统文化活起来:莫高窟被“搬”进电脑

1月末正是莫高窟的旅游淡季,洞窟静静地矗立于沙漠一隅。导游吕文静带着游客进入一个洞窟,里面漆黑一片。她一边讲解,一边用手电照亮一小块儿洞壁。顺着光束望去,才能一睹莫高窟彩塑的芳容。

      1月末正是莫高窟的旅游淡季,洞窟静静地矗立于沙漠一隅。导游吕文静带着游客进入一个洞窟,里面漆黑一片。她一边讲解,一边用手电照亮一小块儿洞壁。顺着光束望去,才能一睹莫高窟彩塑的芳容。

 

  洞窟外,敦煌研究院数字中心里,工作人员正对采集设备传回的图像进行拼接。电脑屏幕上,壁画全貌一览无余,壁画明亮柔和,线条清晰流畅,画面如湖水般荡漾开来。将显示尺寸调节到最大,细细端详,衣衫质地清晰可见,人物表情生动至极。

 

  这就是莫高窟数字化工程的成果:经过数字摄影采集方案设计、通过定制轨道、摄影车、摄影框等专有设备逐行逐格进行摄影采集,将上千甚至更多的原始图像拼接成一幅完整的图像。

 

  有1600多年历史的敦煌莫高窟,至今保有735个洞窟。过去一年里,敦煌研究院新完成了20多个洞窟的数字化档案拍摄,至今已实现了约90个洞窟的数字化。

 

  初衷

 

  希望人们在千百年后还能领略莫高窟的样貌

 

  敦煌的数字化,始于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的一个想法:让敦煌石窟得以“永久保存”。

 

  莫高窟窟内的彩塑和壁画都是使用泥土、木材、麦草等材料制成。随着游客接待量屡创新高,彩塑和壁画的保护面临巨大压力。此外,洞窟还受到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威胁。而数字化处理,则弥补了物理保护的不足。

 

  上世纪90年代初,敦煌研究院就开始研究数字化。但效果并不令人满意,“预期的色彩保真和线条的精度都没能实现,但是这样的探索让我们知道了问题所在。”敦煌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旭东说。

 

  1998年底,敦煌研究院与美国西北大学合作开展“敦煌壁画数字化合作研究”项目,基本解决了色彩保真和线条几何尺寸的精度问题。截至2005年底,项目完成了22个敦煌石窟典型洞窟的数字化。但受到当时设备和技术的限制,采集分辨率只有75dpi(表示分辨率)。

 

  2006年,敦煌研究院成立了专门从事文物数字化保护的数字中心,联合浙江大学、武汉大学、中科院和相关企业协同攻关。随着设备进步和技术提升,摄影分辨率达到300dpi,完全满足各种需求。

 

  “文物保护是我们最重要的任务,希望千百年后的人们,还能通过数字化成果,领略莫高窟的样貌。”王旭东说,数字化的成果可以支持美术、考古等研究工作,即将建成的莫高窟游客中心也能呈现数字莫高窟实景,日后还可以让公众通过网络欣赏灿烂的敦煌佛教艺术。

责任编辑:八宝钿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