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南水北调淹没区发现罕见墓群 出土珍贵文物数百件(记者阙爱民通讯员冷新星高帆)3月30日,记者从淅川县文物局获悉,一处涉及秦、西汉、东汉、明清时期的大型墓群——全寨子墓群,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源头淹没区淅川县盛湾镇被发现。该墓群Ⅰ、Ⅱ探区日前已发掘完毕,共清理包括4座秦墓在内的各类遗迹60多处,出土玉器、铜器、铁器等珍贵文物数百件。全寨子墓群位于淅川县盛湾镇河扒村,丹江口库区南...
由河北省文物局、河北省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办,河北省博物馆承办的《河北省南水北调工程文物保护成果展》于2010年3月7日上午在河北省博物馆隆重开幕。省政府孙士彬副省长、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征地移民司袁松龄司长、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征地移民司陈曦川巡视员、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国家文物局专家乔梁先生、省政府李同亮副秘书长、省人大教科文卫委王英志副主任、省政协...
河北南水北调工程文物保护成果展开幕式现场。(3月7日摄)3月7日,一名参观者在欣赏河北南水北调工程出土文物北朝陶俑阵。 3月7日,河北南水北调工程文物保护成果展在河北省博物馆举行。共展出文物500余件,图片200多幅。 此次展览分“工作概述”和“主要成果”两大部分。前者介绍河北省南水北调工程文物保护工作的总体情况;后者用新石器时期、先商文化、商代遗址、汉代墓葬、战国和汉代铁器、壁画墓的揭取及搬迁...
日前,记者从河北省文物局获悉,南水北调工程文物保护项目磁县宋代壁画墓成功整体搬迁,这标志着该省首例同类墓葬整体搬迁工程成功。 据介绍,这座宋代壁画墓是在南水北调工程磁县段文物勘探与发掘中发现的。壁画墓呈八角形,穹隆顶,直径为3米,深3.5米。 据悉,为确保该壁画古墓文物安全,经过加固处理,该墓已被成功安放至以北朝博物馆为主体的磁县北朝历史文化产业园广场。(新华网河北频道)
南水北调工程管城区段全长13公里,沿线有古遗址、古墓葬等不可移动文物点23处。自2010年8月至今,河南省郑州市管城回族区文物局对这些文物点进行日常巡护,并对文物遗迹展开抢救性清理工作。 为使文物巡护工作有序开展,管城回族区文物局专门成立了南水北调(管城区段)文物安全巡护队伍,抽调专职巡护人员昼夜负责文物安全巡护工作,签定了《文物巡护工作目标责任书》,明确了文物安全巡护工作职责和任务。制定了《安...
2010年秦俑博物馆组队参加了河南省南水北调中线考古发掘工作,在水利部门全面施工开始之前,完成全部田野工作,顺利撤场。 通过近一月的钻探,考古队首先完成了叶县夏李乡先庄村1.6万平方米的勘探,明确了先庄汉墓群所涉及范围的准确位置,应该是处于干渠占压范围之外的西北部,不具备抢救发掘的客观条件。尔后,按照河南省文物局的统一部署,转点进驻郏县,完成郏县白庙乡黑庙村汉墓群III区的发掘任务。截止2011...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文物保护项目——河北省考古发掘报告第二号”即《唐县高昌墓地发掘报告》近日由文物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由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建设管理局、河北省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河北省文物局共同编著。 目前国家正在实施的南水北调工程是一项宏大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中线工程是这一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总干渠河北段沿太行山山前地带,南北纵向穿越,全长464千米。通过考古调查勘探,沿线发现...
2010年10月上旬至今,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承担了湖北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郧县肖沟旧石器遗址的发掘工作 肖沟遗址位于湖北汉江下游游左岸的二级阶地上,此处汉江回旋向东南方向流去,汇入丹江口库区。该遗址隶属于郧县安阳镇崌峪乡钟家河村(移民工程及村屯合并前属肖沟村)。遗址背靠高山,东侧崌峪河由北向南注入汉江,河口处视野开阔,西侧为一南北向的自然冲沟,遗址所在阶地如长舌状伸入汉江,三面环水。A发掘区位于...
本报刊发的《京杭大运河第一闸现身聊城》报道22日见报后,不少读者表示了关注。报道中的船闸是因为南水北调工程的勘探施工才发现的,而且在以前的类似报道中也多次提到了南水北调工程,可以看出南水北调工程与文物考古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记者昨天采访了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山东省文化厅南水北调文物保护工作办公室副主任王守功,请他对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山东段涉及的文物考古情况进行介绍。 南水北调山东段确...
图一:山东聊城发掘出京杭大运河一座土桥闸,是大运河船闸首次完整发掘。 记者崔健 摄图二:完整发掘后的土桥闸 本版照片均由记者崔健 摄图三:在土桥闸北侧底部的河底发现了数排由南向北逐渐降低排布的木桩,这在当时主要起保护稳定闸墩的作用。图四:在土桥闸的底部石板上镶嵌有铁锔釦,用以保护石板在水流冲击下的稳定牢固。 相关链接:67处文物点发现大量古代遗址及文物(图)“山东聊城发现的这个土桥闸,...
为做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文物保护工作,2009年我所承担了丹江库区湖北丹江口市舒家岭墓群的考古发掘工作。该项目发掘面积2500平方米,勘探面积40000平方米。 图一:舒家岭发掘全景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丹江口水库建成后,汉水上游和丹江沿线的文物点大部分被淹没在水下,只有部分海拔较高的文物点在枯水季节才露出水面。由于2009年丹江库区水位一直偏高不下,舒家岭墓区一直被淹没在水中。我所...
长江与黄河之水将在此以礼握手,长江与黄河文明将在此直接对话。 从南阳到安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731公里。工程纵贯河南腹地,穿越古人类生活最集中的区域之一,连接着楚文化、夏文化、商文化等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文化区域。 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为中原文化遗存的发掘与保护提供了难得的机遇。2005年以来,河南已完成150多个文物保护项目的考古发掘,发掘面积达47万平方米,出土文物近5万件。其中,鹤壁刘庄...
2010年9月15日,江苏省文物局在南京组织扬州、淮安、宿迁市及南京博物院文物考古业务人员,召开了南水北调二期控制性文物保护项目启动会议。省文化厅副巡视员、省文物局副局长吴晓林、省文物局副局长刘谨胜出席会议并讲话,省文物局博物馆处束有春处长主持了会议。南水北调二期控制性文物保护项目共涉及江苏地下15处文物点,其中扬州段7处文物点已完成考古发掘工作,正在进行考古资料后期整理。其余8个文物点均分布在洪...
南水北调工程是迄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其中线工程河南境内开工至今已6年有余,与水利工程同时推进的是淹没区大量珍贵文物的抢救性发掘。日前,河南省文物局副局长孙英民表示,由于缺乏统一的文物保管和陈列场所,河南数万件南水北调出土文物不仅无法得到有效保管和展示,还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为此,有关专家呼吁尽快建立一座南水北调文物博物馆。据了解,截至2010年6月,南水北调工程河南丹江口库区和总干渠累计出土文...
为配合南水北调工程建设,河北省邢台市文物考古队于2009年在张夺2号遗址区进行考古发掘,发现了汉代窑址2座及战国至汉代时期的古墓葬104座。受河北省文物局委托,今年又对张夺2号遗址区域追加了考古发掘面积(现已定名为张夺村南墓地)。目前,张夺村南墓地的考古发掘工作已经全部结束,正在进行室内整理与编写报告工作。 张夺村南墓地由张夺村南1号墓地和张夺村南2号墓地组成,共发现战汉时期墓葬93座。其中张夺...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