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一位考古学者认为,尽管汉代以来有“古不墓祭”之说,但辽宁西部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的考古发掘表明,中国古代墓祭的礼制可追溯到5000年前,而且已是祖先偶像与祖先亡灵相结合的祭祀形式。 中国考古学会常务理事、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名誉所长郭大顺,日前发表了《红山文化坛庙冢与中国礼制溯源》一文。在这篇近10000字的学术论文中,郭大顺研究员提出了许多新鲜而重要的观点。 郭大顺指出...
2005年7月至2006年2月,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组织区内外10多支发掘队伍对南宁至百色高速公路工程建设涉及的百色旧石器时代遗址群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共发掘遗址12处,包括百色市右江区、田阳县、田东县3县(区),其中右江区有大梅、南半山、六合、六怀山、六拉山等5处遗址;田阳有那赖、那满、那哈等3处遗址;田东有檀河、坡洪、坡平、百渡等4处遗址,面积达25000多平方米,为百色盆地旧石器考古历年来发掘...
位于地中海附近的尼姆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城,也是全法国保存最好的罗马时代古城遗址。有人说,在尼姆,无论你身在何处,只要掘地一米,就会发现古迹。 最近,法国的考古人员就在尼姆市中心发掘出了两片古罗马时代的马赛克,据估计它们制造于约2000年前。 这两片马赛克的大小分别是35平方米和50平方米,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200年。据负责这项考古挖掘的科学家介绍,其中较小的一片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保...
据保加利亚《劳动报》11日报道,保加利亚考古学家日前在保南部佩尔佩里孔地区发掘出两个公元前3世纪至1世纪时期的珍贵陶制图腾及大批祭祀用品。 报道援引考古学家奥夫恰罗夫教授的话说,这两个图腾一为长着鬃毛、嘴巴张开的龙图腾;一为眼镜蛇图腾,眼镜蛇显 得颇具攻击性。从发现地点看,它们属于保加利亚罗多彼山区采皮纳文化。 奥夫恰罗夫教授说,在采皮纳文化中,眼镜蛇被认为是地下世界的守护神,与色雷斯神话中的...
“南海Ⅰ号”打捞全程追踪 “南海Ⅰ号既不是宋帝昺南逃时的沉船,也不是外国来华的采购船,而是地地道道的一艘中国远航货船!”近期,省政府参事室派出一支专家组前往阳江“南海Ⅰ号”打捞现场,对前期打捞、探摸上来的文物进行了综合考察,专门拟定了一份关于“南海Ⅰ号”的《省政府参事建议》。 昨天,广东省̶...
据国外媒体7月25报道,亚历山大城曾是古埃及强盛的象征。在希腊-罗马时代时,亚历山大城成为埃及的首都和希腊文化的中心。在法老时期,亚历山大城已经以文化象征闻名于世了,在那里法老建造了传奇性的、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灯塔。亚历山大城也是埃及女王克利欧-佩特拉和马克安东尼相爱的一个场景。然而,2千多年来,地震、洪水、战争都毫不留情地侵蚀着这些文化遗迹,使古城受到了重创,史书上记载的给船只导航的巨型灯塔早已...
经过半年的全面勘探发掘和大量专家学者的分析论证,目前可以初步认定垓下遗址为大汶口文化晚期、龙山文化早期城址,并且一直沿用至汉代以后。这一新的发现在考古学上比先前人们一直以为的楚汉相争垓下决战的古战场之说价值更高、意义更大,填补了安徽境内以及江淮流域未发现早期人类城址的空白,为垓下遗址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固镇县正与中国文物研究所、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洽谈垓下遗址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
蓬莱城内出土 清朝著名古桥 近日,蓬莱市文物局接到报告,在原驻军木器厂十字路口处的工地上,发现蓬莱城内的著名古桥——草桥。 据蓬莱市文物考古人员现场勘查,古桥位于地下1米处,南北走向,长6.4米、宽4.6米、高2.1米,单拱横跨密汾河故道,发现时保存完好,东部中间券石上刻有“草桥”二字。另外,在桥头券石上还刻有“光绪丙申草桥宋宫保捐修”文字。 ...
2005年7月至2006年2月,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组织区内外10多支发掘队伍对南宁至百色高速公路工程建设涉及的百色旧石器时代遗址群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共发掘遗址12处,包括百色市右江区、田阳县、田东县3县(区),其中右江区有大梅、南半山、六合、六怀山、六拉山等5处遗址;田阳有那赖、那满、那哈等3处遗址;田东有檀河、坡洪、坡平、百渡等4处遗址,面积达25000多平方米,为百色盆地旧石器考古历年来发掘...
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22日宣布,埃及考古队在埃及西奈半岛北部发现了约3500年前的古埃及塞罗军事要塞遗址。 据埃及中东通讯社报道,塞罗要塞位于距苏伊士运河约3公里、以古埃及太阳神何露斯的名字命名的一条古埃及军事大道上。要塞外墙长500米,宽250米,泥砖墙体厚13米。要塞有24个塔楼,是当时古埃及东部防御的军事总部。 法新社报道说,塞罗要塞是迄今在西奈半岛发现的古埃及法老时期最大的军事要塞。此前...
从六七千年前的马家浜时代开始,杭州先民可能就在南湖水域划着船,撑着竹排采摘菱角,并懂得用灵芝补身子,还在古河道边密密麻麻地筑起木桩,兴修水利设施进行抗洪。 记者昨日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获悉,历时9个多月的余杭南湖考古发掘工作基本结束,发掘面积2500平方米,出土各类完整及可复原的文物近300件。 水域面积约5万平方米的南湖位于余杭区余杭镇西南部,历史上长期属于泄洪、滞洪区,大面积的古河床沙土...
日本和英国的研究人员在分析世界105个民族的6000多个头盖骨标本后认为,这些头盖骨的大小、形状等数据的多样性说明,现代人类起源于非洲。 日本佐贺大学和英国剑桥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新一期《自然》杂志上发表论文说,他们从1988年开始造访世界各地的研究机构和博物馆,收集到了这些机构保存的总共105个民族的6245个头盖骨的数据,其中4666个头盖骨属于男性,其余头盖骨属于女性。 研究人员将这些头盖骨...
记者近日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博物馆获悉,近些年来,赤峰地区相继发现了10件新石器时代雕塑女性人像,其时代之早、发现数量之多、出土之集中,为其他新石器时代文化中所罕见。考古专家最新研究发现,内蒙古赤峰地区新石器石雕人像主要有两种类型:栽置式和倚坐式。 据赤峰市博物馆馆长刘冰介绍,栽置式石雕人像的主要特点是意在表现人体上半身即腹部以上部分,腹部以下做成模型,用于栽置地下。此类石雕像最初具有女性丰乳、...
结合历史文献与最新考古成果,中国著名考古学家、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韩伟认为,女皇武则天曾精心打造与丈夫高宗李治合葬的乾陵。乾陵不仅反映了武则天在陵寝制度上的“革新”,而且开了盛唐陵寝制度的先河。 乾陵作为中国唯一的两个帝王的合葬墓,规模十分宏大,是中国盛唐历史遗迹的集中代表。同时,由于乾陵也是目前唯一没有被盗掘过的唐代帝王陵,因此也成为一个永远待解的谜题。 韩伟认为,...
备受国内考古界关注的宣汉罗家坝遗址第三期考古发掘于6月3日正式破土,经过省、市、宣汉县考古人员40多天的发掘,截至目前,发掘出土了铜、陶、玉、骨器200多件宝物,且还首次发掘出合葬墓,首次发现了船棺痕迹等。据悉,这些多项重要发现,将填补川东北考古空白。 国家文物局批准罗家坝遗址第三次考古发掘面积为500平方米,目前,考古人员已经发掘面积260平方米,在遗址地层中,现已发现战国墓葬15座,已经清理...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