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专家:武则天精心打造乾陵开盛唐陵寝制度先河

结合历史文献与最新考古成果,中国著名考古学家、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韩伟认为,女皇武则天曾精心打造与丈夫高宗李治合葬的乾陵。乾陵不仅反映了武则天在陵寝制度上的“革新”,而且开了盛唐陵寝制度的先河。

乾陵作为中国唯一的两个帝王的合葬墓,规模十分宏大,是中国盛唐历史遗迹的集中代表。同时,由于乾陵也是目前唯一没有被盗掘过的唐代帝王陵,因此也成为一个永远待解的谜题。

韩伟认为,初唐帝陵从李渊的献陵到李世民的昭陵都以俭约为特点,石刻雕像较少,但乾陵在形制上却显得“特立独行”:一是乾陵有两组代表帝王级别的三出阙,而其他帝陵只有一组。二是乾陵石狮数量突增,在陵园四门各出现一对石狮。三是乾陵多出一大批翼马、鸵鸟等石刻造像矗立在长长的神道两旁。

史书记载,高宗李治在公元683年去世时曾发遗诏入葬从俭,而实际上的陵园规模却显然“超标”了。

“过去常以武则天深爱丈夫才突破陵园定制来解释乾陵的‘超标’,但我认为,武则天表面上在给李治修陵,实则在实现自己革新陵寝制度的理想。”韩伟对记者说。

韩伟分析,在将李治埋葬入乾陵时,距其去世只有半年时间,其间不可能雕造出体积硕大、数量众多、形象生动的石刻群。它们应当是武则天掌握天下大权,尤其是改国号为周后的“大制作”。

史料记载,武周政权建立后,武则天将象征国家社稷的李唐太庙改名为享德殿,而以武氏七庙为太庙;同时,在将其母杨氏墓改为顺陵后,还对其陵园进行了大规模扩建,使顺陵陵园中轴线东移,形成了新的石刻制度。

韩伟说,武周“革命”十分彻底。武则天建立了武氏七庙后,又将其列祖列宗的冢墓改为武周九陵(含顺陵),这表明在社稷制度和陵墓制度等各方面,这位女皇帝都在有计划地以武周制度替代李唐制度。

“武则天母亲顺陵的石刻与乾陵神道上的石刻造像风格一致,二者应是同一时期设计、制作的。”韩伟说。

顺陵近年考古发现,众多石刻造像被有计划地破坏。韩伟认为,这是李唐复辟后对武周时期陵寝制度的报复性毁坏。“至于乾陵内武周所造石刻未被破坏,是沾了高宗李治的光。唐中宗因其父葬于乾陵,不忍对其进行破坏。否则,乾陵神道石刻与顺陵石刻将是同样命运。”他说。

乾陵原为李治而建,武则天称帝后则根据自己对政权、社稷以及生死观念进行了改造。韩伟说,“这样一来,不仅从唐陵中划出中国陵园史上唯一的一座武周陵园,而且,一对夫妇、两朝皇帝葬于同一墓穴之中,却又分别是两个王朝的陵园主人,这在世界上是罕见的。”

由于武则天在乾陵制度上的突破性发展,后来渐成唐陵设置石刻等制度的规矩。韩伟说,武则天创立的陵园制度,不仅直接开创了盛唐以后唐代帝陵制度之先河,而且成为宋、明、清诸朝帝陵前石刻群的源头。

责任编辑:hanyu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