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大兴新城发现4座汉墓。昨天,北京市文研所表示,该所在对大兴区新城北区8号地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后,发现了一批自汉代至明代不同阶段的墓葬、陶窑、水井等遗迹。 此次发掘的4座汉墓均是土圹砖室墓,有墓道和墓室。 遗憾的是这些墓都曾遭盗掘,尸骨较为零乱,墓壁砖多已被撬走。一同出土的随葬品种类繁多,其中包括铜镜、陶狗、耳杯、五铢铜钱等,其中一面保存较好的铜镜,未锈蚀部分仍然闪耀着金属光泽。
山东青岛沿海大量的沉船遗址和海港遗存将有望揭开神秘的面纱!记者今天获悉,8月 25日左右,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将组织学者与山东青岛的考古专家们一起开展为期一个月的沿海水下考古调查,力争基本摸清青岛沿海水下历史文化遗产的遗存及其分布状况。 日前,国家文物局批复同意了国家博物馆关于开展青岛沿海水下考古调查的请示。8月 25日前后,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即将组织中外水下考古专家奔赴岛城,开展...
据安莎社14日报道,意大利考古学家在托斯卡纳区发现了一座距今2000年、保护非常完好的伊特鲁里亚时期古墓。墓中发掘出一批文物,其中包括16个人的骨灰罐。 这座古墓的历史大约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前1世纪之间。考古学家目前已经发现一条通向墓室的墓道,宽1.2米长3.5米。墓室本身长2米宽1.79米,墓中大约共发现了30件物品,除陶瓷骨灰罐外,还有瓶子以及3个青铜镜等其他文物。考古学家称这种情...
日前,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进入水洞沟,开始对水洞沟遗址进行自2003年第五次大型考古发掘的第四年度考古发掘。参加这次考古发掘的有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兰州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质学院等科研教学部门的专家、教授和研究生等20多人,预计进行为期两个月的重要考古发掘活动。 水洞沟遗址是迄今为止在宁夏境内发现的年代最为久远的人类文...
上世纪二十年代,我国考古学家对河南安阳市西北、洹河南岸的小屯村殷墟多次进行科学发掘,先后出土了甲骨文等大量文物,花土也是其中重要的一项成果。 所谓花土,是一种表面雕刻夔龙纹、鸟纹、兽面纹、虎纹等纹样的黏土,是施于木椁顶盖填土上的一种装饰。专业的考古工作者一看到花土就知道这里是墓葬。南京博物院所藏花土,为1935年春中央研究院对殷墟进行第11次发掘时所得,出于安阳侯家庄西北岗,出自编号为1001号...
据国外媒体报道,近期,考古学家在英国南安普敦市怀特岛附近海底发现8000年前石器时期遗址,依据大量的早期人类遗物,可发现在英吉利海峡出现之前,欧洲与英国是连接在一起的。 7月30日至8月3日,来自汉普郡和怀特海洋考古信托中心(HWTMA)的海洋考古学家负责此次海底挖掘工作,潜水员潜入11米深的海底获取了海床标本,这些海床标本将送到南安普敦国家海洋中心文物实验室进行分析。 HWTMA主管加里?莫...
记者近日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学院采访获悉,赤峰学院近年来通过对红山文化泥塑与陶塑的仔细研究发现,红山文化时期先人们已掌握相当先进的制作颜料技术。 赤峰学院美术系都仁仓讲师介绍,红山文化泥塑与陶塑是中国早期雕塑的杰出代表作之一,色彩在泥塑与陶塑上的普遍运用是红山文化雕塑的特性。而雕塑色彩历经5000多年仍很鲜艳,说明红山先民当时掌握了相当先进的制作颜料的技术。 红山文化泥塑与陶塑的色彩形成大致分为...
澳大利亚、法国与柬埔寨组成的考古团队,近日获得美国太空总署协助,以雷达扫描如今深埋在柬埔寨吴哥市住宅区与农业开发区之下的高棉帝国古城旧址,发现了这个比原先预估大至少三倍的古城。在九至十六世纪,这里曾是全球最大的繁华都市,十三世纪时发展达到巅峰,人口数以十万计。 据香港《大公报》报道,这个古城以吴哥市为中心,城区往南北延伸二十到二十五公里远,远超出吴哥市的城墙,城区直达洞里萨湖边。研究人员发现,古...
我国科学家1988年在藏北高原色林错湖东南岸70米高的古湖滨阶地发现的一批石器,最近被证实其年代可能为距今4万~3万年,这为藏族人可能是世界上最早征服高原的人类提供了新的证据。同时,这批石器具有鲜明的欧洲旧石器中期石器的风格,其出现可能与当时欧亚大陆的早期人类迁徙浪潮有关。上述研究论文发表在《科学通报》2007年第13期上(www.SciChina.com)。 色林错湖位于藏北高原中心地带,海拔...
据国外媒体报道,近日,埃及博物馆新陈列出8具神秘的鸟类木乃伊,研究人员称其历史可追溯至公元前6世纪至3世纪,这些木乃伊有助于考古学家进一步揭开古埃及动物木乃伊的神秘面纱。 据了解,这8具鸟类木乃伊分别是3只朱鹭和5只猎鹰,自1927年以来一直陈列在开罗以北75英里处一家纺织工厂,直到近日它们才被送到埃及博物馆,可能之后会在该馆的动物木乃伊分馆陈列。埃及古迹最高委员会主管扎西·哈瓦斯说,...
近日从河南省洛阳市文物部门获悉:经过文物工作者4年多的努力,现已查明洛阳邙山陵墓群埋葬着6代24位帝王,其身份、墓葬位置基本查明。 河南洛阳是我国久负盛名的古代都城,前后有13个王朝在这里建都,建都时间长达千余年。在洛阳周围分布着大量的古代陵墓和陪葬墓群。洛阳之北的邙山属于低山丘陵地带,黄土层深厚,黏结性好,坚固致密,适于营建墓茔。从东周起,定都洛阳的很多帝王百年之后都安身于北邙,形成了洛阳邙山...
据“中央社”报道,台湾“中研院”陈仲玉教授主持的考古团队,日前在马祖东莒福正蔡园发现大批古陶片,经探测结果历史介于十到十三世纪之间,下起南宋,上推五代十国。马祖最早的开发史也因此可溯及唐末五代。 陈仲玉曾两度率领团队在莒光发掘遗址,东莒蔡园遗址是在二00二至二00三年间发现。陈仲玉表示,蔡园遗址位于“贝冢”,也就是古人的垃圾...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长安城工作队日前对汉长安城的建章宫遗址首次进行了科学考古勘探与部分发掘,发现了一处建筑考究的皇室宫殿院落。 汉长安城工作队在西安市未央区六村堡街道办事处东柏梁村东南约250米处,发现了命名建章宫一号建筑的遗址。经对遗址进行考古勘探,明确这处建筑遗址位于建章宫内的太液池西岸。 经发掘,这处遗址面积达2420平方米,由南向北由三部分组成,即南部庭院、主体建筑与北部庭院。南...
8月6日,记者从文物部门获悉,为了配合城市基础建设,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长安城工作队对汉长安城遗址建章宫区域进行了考古发掘,基本廓清了长乐宫西北区域汉代建筑遗址的布局和规模,初步确认建章宫区域(一号建筑遗址)为长乐宫的中心宫殿区。 建章宫一号建筑遗址位于西安市未央区六村堡街道办事处东柏梁村东南约250米处,遗址地处建章宫内太液池西岸。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长安城工作队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
昨(5)日,记者从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四川大学、兵马俑博物馆等单位专家组成的联合考古队,于日前结束了雅安市石棉县大渡河龙头石库区文物考古发掘一期工程,由出土的数百片先秦时期的陶器残片推断,这里曾生活着一支少数民族。 本次考古发掘历时两个月,主要对海耳遗址进行发掘。考古专家告诉记者,遗址主体堆积为新石器时代,2005年,为配合基本建设,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前往该遗址调查,当...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