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这幅宋代《四羊图页》(见图),无款,绢本,设色,纵21.2厘米,横20厘米。图中树阴下四只山羊在山坡草间悠闲地觅食,作者观察细微,画羊时,除羊角和四蹄轮廓稍用淡墨细线勾勒外,其余部分均以“没骨法”为之,尤其是右侧两只白羊,长毛纷披,细柔蓬松,富于质感。树干用干笔皴擦,笔致沉厚。左下方钤有“陈居书画”印;鉴藏印钤有“于腾私印”、“丁伯川鉴赏章”、“曲张日藏画印”。因钤有“陈居书画”印,有的专家认为是...
年龄800多岁的达州“南宋鸿钟”,终于结束风吹日晒和被酸雨侵蚀的日子,拥有自己的“家”了。 16日,记者从达州博物馆获悉,为更好地保护这个达州市的国家一级文物,达州市文体广新局正在按照《达州博物馆鸿钟保护亭建设施工方案》,为它建一个保护亭。亭子建好后,施工方还将利用景观灯等辅助设施,将其打造成达州西外城区又一地标文化景点。目前,达州市文体广新局已向市政府报告请示,将修建鸿钟保护亭事宜纳入...
陕西打造智慧博物馆,馆藏文物也用上了“大数据” 公共博物馆的社会职责是支持理性知识的构建,支持民众的知识学习和应用。博物馆积极接受最新的大众传播方式,并根据媒介特点,运用陈列、出版、演讲等多种传播手段,尽可能将最新的知识成果传播给公众。 受传播媒介的局限,在传统传媒时期,人们只能在博物馆展厅中看到展品,所接受的信息是经过博物馆专家筛选并解读的,信息是单向传播的,公众只是知识的接受者。数...
宋光智版画作品《彼岸》 宋光智 寻觅者 序 宋光智 寻觅者17 宋光智与学生们的作品有着鲜明的辨识度。杨小彦在谈到举办此次展览的初衷时谈到,在广州美院的毕业展上,不时会发现版画系的一些学生,他们具有某种方法论的倾向。“他们喜欢用隐喻来讥刺,同时又用同样的形象解剖自我,其不留情面的程度,让观者突然会产生一种感动。我好奇一问,惊讶地发现他们都是宋光智的研究生。...
宋代是中国陶瓷发展的黄金年代,除了举世闻名的五大名窑及八大窑系以外,还有许许多多的瓷窑,例如:江西吉州窑,河南鹤壁窑、当阳峪窑、扒树窑、登封曲河窑、广东西村窑、潮州窑,广西永福窑等等。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瓷器的发展,为宋代制瓷业的辉煌写下了光辉的一笔。 吉州窑在今江西省吉安县、永和县交界处,创烧于晚唐而盛于宋代,鼎盛于南宋,为宋代江南地区著名的民间瓷窑之一。吉州窑烧瓷品种繁多,地方特色...
建窑在今福建省阳县永吉镇。唐至五代烧青瓷,宋代以烧黑瓷为主,后来形成以建窑为主的黑瓷系,同时也兼烧青白瓷和青瓷。建窑黑瓷釉色黑而润泽,器物内外均施釉,底足露胎,釉厚而釉汁垂流,有的凝聚成滴珠状。釉面因烧制时所含氧化金属的作用而形成窑变花釉,有的釉面呈现黄色或褐黄色,釉中央有自然形成的丝状纹,俗称“兔毫盏”。有的釉面呈油滴结晶状,称油滴釉,尤为珍贵。 黑釉瓷器有印花、刻花、划花、剔花灯,尤以自...
越窑瓷器的主要助熔剂是氧化钙,属于石灰釉。石灰釉具有光泽好,透明度高,釉层薄的特点。其釉的厚度仅为0.2毫米——0.4毫米。虽然越窑瓷釉以青釉为主,但随着烧造工艺的进步,瓷釉的色泽也有不同。唐代早期,釉色有青灰、青黄、淡青几种,釉层较薄,施釉不均匀,光泽度不高。唐代中期,以青色釉,釉层均匀,不见以前的淡青色釉,釉层均匀,光泽度较高。唐代晚期釉色以青黄、青灰、青泛黄为主,还有少量的青、青绿色釉。此时...
北宋 越窑青瓷刻花卷草纹镂空香薰 越窑瓷器以其胎质细腻,釉层均匀凝厚,手感滋润,而为人们所喜爱。这些成就的取得与其胎土的淘洗与炼制有很大的关系。唐代早期对胎泥的炼制不够精细,在瓷胎中常有沙粒,故呈现出器表不光洁,有小气孔和分层现象。唐代中期,随着制瓷技术的提升,此时的胎泥炼制十分精细,故呈现胎体细腻紧密,器表光滑的特色。北宋晚期随着越窑烧造技术的退步,其胎土在粉碎、淘洗、陈腐等过程中的不细致...
宋代以景德镇为代表创烧的一种瓷器。青白瓷也叫“影青”、“隐青”、“映青”。指的是釉色介于青白二色之间,青中泛白、白中透青的一种瓷器。青白瓷是宋元时期景德镇及受其影响的窑场烧成的、具有独特风格和鲜明时代特征的新品种。由宋迄元,青白瓷盛烧不衰,青白瓷系窑场多分布在南方几省,主要有江西浮梁景德镇窑、南丰白舍窑、吉安永和窑,湖北江夏的湖泗窑,广东潮安窑,福建德化窑、泉州碗窑乡窑、同安窑、南安窑等。 ...
龙泉窑始烧于北宋早期,南宋晚期产品最为辉煌。北宋时期龙泉青瓷尚保留着仿越窑、瓯窑和婺州窑的遗风,釉呈浅青色,薄而光亮。南宋中期以后,完全形成自己的特点,以粉青和梅子青釉著称于世,这两种釉是龙泉青瓷中最名贵的品种。从工艺学角度分析,粉青和梅子青釉是一种“石灰碱釉”。这种釉在高温中粘度较大,流动性较小,适宜挂厚釉。这种厚釉层中含有大量小气泡和未完全融化的石英颗粒,当光线射入釉层时,釉面会使光线发生强烈...
经五代至北宋早期,龙泉窑业已初具规模,大窑、金村、安福等地已发现当时窑址49处,仅大窑(琉田)村就发现北宋中后期窑址12处。金村窑址最下层为北宋早期产品,皆淡青色釉青瓷。胎壁薄而坚硬,质地细腻,呈淡淡的灰白色。该时期以烧制民间瓷为主,但也有部分上等瓷器被征为贡品。宋代庄季裕《鸡肋篇》谓:“处州龙泉县……又出青瓷器,谓之乞讨色,钱氏所贡,盖同于此。”太平兴国七年(982)宋太宗派殿前承旨赵仁济监理越...
北宋早期胎壁薄而坚硬,质地细腻,呈淡淡的灰白色,但也有胎壁较粗厚,因瓷土淘洗不够精致而含有杂质的器物。中后期瓷胎呈淡灰色或灰色,胎壁厚薄均匀,表明瓷土洗练技术渐趋纯熟,但此时烧造技术仍然比较落后。 南宋时期龙泉窑瓷器的胎壁较厚,胎体特征有灰胎,质地较粗。有浅灰胎,质地细腻,浅灰色接近白色,很悦目,青瓷中的梅子青、粉青、月白等富有美玉质感的这类青瓷就是在此类胎体上出现的。有棱线的器物在棱线处可...
龙泉窑以烧造青瓷闻名于世,其釉汁透明,釉色淡青中微带灰色。北宋早期龙泉窑器物皆为淡青色釉,釉层透明,表面光亮,色泽青中泛黄,釉色有失纯正。中后期,龙泉窑早期的淡青釉瓷器已经停烧,这时改烧青黄釉瓷。釉层薄是因为还原气氛控制不好,致使釉色优劣不一。好者青中带黄,劣者呈黄绿色、淡黄和砖红色,釉中甚至还有鸡眼。釉面开片较多,釉层常常有聚集成点状的现象。釉中含有较高的氧化钙,所以釉面光泽很强,缺乏柔和感。釉...
一般来讲,宋代早期耀州窑瓷器的装饰以刻花为主,纹饰较为简单,线条宽粗,题材以莲瓣、牡丹、菊花纹等较为常见。花纹局部不加任何装饰,图案简朴。纹饰大部分装饰于器物的外壁。 中期耀州窑的刻花进入了成熟阶段,无论是装饰技法还是题材,均较早期有了明显的提高。不仅纹饰由早期的外壁转向内壁,纹饰结构较早期复杂,而且在纹饰中刻划并用,使图案的立体效果进一步加强。刻花技术的成熟,使耀州窑的陶瓷印花工艺也得到迅...
耀州窑瓷器的美集中体现在它的装饰纹样上,以广大民间趣味为着眼点,注重更直接、更广泛吸引顾客的器表装饰。宋耀州窑常见的纹饰有80种以上,可分为植物、动物、人物和几何纹样,以及边饰、文字装饰。 【植物纹】 植物纹样是陶瓷装饰中应用最广泛的纹饰,有牡丹、菊花、莲花、玉兰花,还有松竹、梅、石榴、芭蕉、水草。牡丹的表现也多样:花瓣多层重叠的、双层多瓣式盒单层三瓣式。形式有折枝、交枝。、缠枝、连环...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