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窑瓷:宋代龙泉青瓷的风格和特点

经五代至北宋早期,龙泉窑业已初具规模,大窑、金村、安福等地已发现当时窑址49处,仅大窑(琉田)村就发现北宋中后期窑址12处。金村窑址最下层为北宋早期产品,皆淡青色釉青瓷。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经五代至北宋早期,龙泉窑业已初具规模,大窑、金村、安福等地已发现当时窑址49处,仅大窑(琉田)村就发现北宋中后期窑址12处。金村窑址最下层为北宋早期产品,皆淡青色釉青瓷。胎壁薄而坚硬,质地细腻,呈淡淡的灰白色。该时期以烧制民间瓷为主,但也有部分上等瓷器被征为贡品。宋代庄季裕《鸡肋篇》谓:“处州龙泉县……又出青瓷器,谓之乞讨色,钱氏所贡,盖同于此。”太平兴国七年(982)宋太宗派殿前承旨赵仁济监理越州窑务兼理龙泉窑务。元祐七年(1092)龙泉至青田的在溪大规模疏浚整治。水上交通的开发,使龙泉窑沿大溪从南区向东区延伸,为龙泉青瓷业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南宋全国政治、经济中心南移,加之北方汝窑、定窑遭战争破坏和越窑、婺窑、瓯窑相继衰落,南宋统治者为解决财政困难,鼓励外贸,因之龙泉窑进入鼎盛阶段,新的制瓷作坊大量涌现,产品质量不断提高,窑场达260多处,遍布县境南区和东区沿溪一带。窑场最多最密、产品质量最优为大窑、金村与查田溪口一带,仅大窑村周围已发现南宋窑场28处,大窑村后有土名“官厂”地,民间传当时有“京官”住此监造青瓷。城东梧桐口村至武溪村有南宋窑址40余处。其时,龙泉青瓷产品远销国内外。

 

  宋代龙泉窑的青瓷已有自己独有的风格,最明显的是釉色葱翠、釉层透明、玻璃质感强,这时的龙泉窑成为浙江青瓷的代表。同时龙泉窑与南宋时的官窑器有显著的区别。龙泉窑属民窑(这里所指的龙泉窑是13世纪龙泉大窑与溪口两地周围的瓷窑),烧造黑胎厚釉青瓷与白胎厚釉青瓷,往往同窑合烧。受官窑影响,工艺得到提高,胎薄釉厚,釉层如玉,釉色有粉青、梅子青、豆青等。黑胎厚釉瓷器与官窑器相似,胎薄,质细,坚硬,灰黑如铁。少数胎呈黄或砖红色,但质疏松,施釉厚,釉层透明发亮,有开片,习称“紫口铁足”。

 

  南宋官窑胎没有那么坚硬,胎色不一,有深灰色、沉香色、杏黄色、灰白色等,釉层也不那么发亮,温润如玉,但也是“紫口铁足”。白胎厚釉青瓷也是受南宋官窑影响,胎略厚,白中带灰,圈足,底露胎处呈朱红色或浅紫色,多数青釉釉层光洁不开片。釉色釉粉青、梅子青灯。修内司窑瓷器是按北宋汝窑烧制,受上林湖窑影响。修内司官窑后建郊坛下官窑,与龙泉窑没有直接关系。而南宋龙泉窑没有烧过官窑瓷器,仅是为皇宫烧过精美的贡瓷。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