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窑瓷:宋代龙泉窑瓷的胎釉特征

北宋早期胎壁薄而坚硬,质地细腻,呈淡淡的灰白色,但也有胎壁较粗厚,因瓷土淘洗不够精致而含有杂质的器物。中后期瓷胎呈淡灰色或灰色,胎壁厚薄均匀,表明瓷土洗练技术渐趋纯熟,但此时烧造技术仍然比较落后。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北宋早期胎壁薄而坚硬,质地细腻,呈淡淡的灰白色,但也有胎壁较粗厚,因瓷土淘洗不够精致而含有杂质的器物。中后期瓷胎呈淡灰色或灰色,胎壁厚薄均匀,表明瓷土洗练技术渐趋纯熟,但此时烧造技术仍然比较落后。

 

  南宋时期龙泉窑瓷器的胎壁较厚,胎体特征有灰胎,质地较粗。有浅灰胎,质地细腻,浅灰色接近白色,很悦目,青瓷中的梅子青、粉青、月白等富有美玉质感的这类青瓷就是在此类胎体上出现的。有棱线的器物在棱线处可以看到白色凸筋在釉层下显现。还有一种胎,粉碎很细,胎料中配有含铁量很高的紫金土,烧成褐黑色,在失透釉层的罩盖下,形成紫口铁足,釉的美玉质感更温润,它一直延续到元朝。

 

  龙泉青瓷以烧制白胎青瓷为主,同时也烧造少量的黑胎青瓷。也有少数金黄色或砖黄色,胎质松而轻,多气孔。釉色以翠青色为主,也有半黄、紫红和乌金色。釉色透明光亮,柔和感较弱。表面一般都有开片,口沿及转折处釉层较薄的部位开片较为密集,釉厚的部位则较少。这种开片也是龙泉窑的一种特色,即所谓的“鱼子纹”、“白圾碎”。器物的口沿大多呈灰黄色,这是因为釉汁下流,致使釉层薄而碎裂,在胎色的存托下,形成碎块状的焦黄和奶白相杂的色泽。这种色泽在器物的转折点和凸起的棱脊上也常见到。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