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向光:博物馆创新知识分享模式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陕西打造智慧博物馆,馆藏文物也用上了“大数据”

 

  公共博物馆的社会职责是支持理性知识的构建,支持民众的知识学习和应用。博物馆积极接受最新的大众传播方式,并根据媒介特点,运用陈列、出版、演讲等多种传播手段,尽可能将最新的知识成果传播给公众。

 

  受传播媒介的局限,在传统传媒时期,人们只能在博物馆展厅中看到展品,所接受的信息是经过博物馆专家筛选并解读的,信息是单向传播的,公众只是知识的接受者。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为博物馆知识传播分享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并创新了博物馆知识传播的模式。

 

  在移动互联时代,博物馆已悄然转变为知识分享的平台。知识传播手段和方式的转变,为博物馆创造了更活跃的知识分享机会,使博物馆与公众之间的关系更为直接、密切。在这个平台上,博物馆能够更快速地发布活动信息,了解学习者的需求,听取观众建议,为不同的观众提供多维度、多层面的信息。博物馆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把信息直接发送到观众或学习者的移动设备上,让观众看到不同时期的图片、影像,帮助观众更积极地重构信息。博物馆将大量藏品的信息发布出来,邀请观众利用、解读、挖掘这些信息,重构藏品关系,并构建新的认识。

 

  移动互联时代的博物馆也面临知识分享带来的新挑战。由于信息发布设备的特点,信息数量受到局限,为适应用户快速浏览和跳跃性选择的习惯,博物馆的知识不得不被分解为若干部分,知识以碎片化的状态呈现,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受到干扰。信息设备的使用场景,会影响使用者的注意力;要求信息内容通俗生动,则影响到知识的学术性和专业性表述。

 

  此外,移动互联打破了时间的限制,公众可以随时向博物馆发出请求或建议,对博物馆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进行评论,博物馆需要尽快回复公众的请求,否则就可能导致公众对博物馆产生消极印象。

 

  移动互联时代博物馆的知识分享具有“短平快”的特色,每个人都可以随时随地分享博物馆知识,发挥知识解决问题的实效性。为适应观众的学习习惯和需求,博物馆需要加强知识分享的内容设计,根据用户的特点、需求和使用场景,把学术性的知识重构为多系列、多维度、多层次的知识片段,将与特定知识相关的实物、图片、影像、虚拟成像等多种呈现渠道整合起来,使平面的知识立体化,概念化的知识具象化。

 

  移动互联时代博物馆的最大受众群体,是使用各种固定或移动信息终端的网民。博物馆的知识分享要切实注意用户体验的特点,传统博物馆的观众体验是以“审美愉悦”为主导,移动互联时代则是“问题解决”。博物馆要进一步细分知识分享用户群体,如社会公众、来访观众、参观观众、学习观众等,根据特定群体知识学习的环境和目标,进行针对性的推送,使博物馆知识成为人们提升生活质量和自我发展进步的好帮手。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