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被盗掘出的文物。 考古专家在被盗古墓现场查看。 2.7米深的竖洞,1.5米长的横洞,这是3名盗墓贼花两天时间挖掘的“浩大工程”,他们庆幸自己没有白费劲,从里面盗出一大堆文物。然而,他们的一举一动全都处在警方的监控之下。 10月19日上午,正当3名盗墓贼在洞里挖得起劲时,没想到已经被警方团团围住,3人被当场抓获。 掘地8尺 盗墓贼眼前一亮 3名犯罪嫌疑人家...
记者从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文保所了解到,这个区文物工作者在对大东门外一工地进行文物勘探时相继发现了18座人骨保存比较完整的战国墓葬,文保部门将运用DNA技术对2000多年前的战国人骨进行检测,对中国战国时期人种、性别等特征进行研究。 宣化区文保所副所长寇振宏介绍说,从今年9月底以来进行的对18座战国墓葬考古挖掘中,出土了包括陶鼎、陶壶、陶豆、陶盘等大批仿青铜礼器和一定数量的野猪、狗、羊等动物骨...
据新华社合肥10月14日电(记者 王圣志) 记者从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获悉,该所最近对安徽省当涂县陶庄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发现一座战国土墩墓。战国土墩墓在安徽还是首次发现。 据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宫希成介绍,这个战国土墩墓,长径约23米、短径约18米。土墩墓主要在西周至春秋时期流行于长江中下游地区,而发现战国土墩墓,在安徽还是首次。在出土的40多件珍贵文物中,主要有陶器和原始青瓷,同时还发现...
【新华社电】(记者 王圣志)记者从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获悉,该所最近对安徽省当涂县陶庄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发现一座战国土墩墓。战国土墩墓在安徽还是首次发现。据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宫希成介绍,这个战国土墩墓,长径约23米、短径约18米。土墩墓主要在西周至春秋时期流行于长江中下游地区,而发现战国土墩墓,在安徽还是首次。在出土的40多件珍贵文物中,主要有陶器和原始青瓷,同时还发现了一颗“蜻蜓眼”玻璃...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透露,该所最近对安徽省当涂县陶庄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发现一座战国土墩墓。战国土墩墓在安徽还是首次发现。 据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宫希成介绍,这个战国土墩墓,长径约23米、短径约18米。土墩墓主要在西周至春秋时期流行于长江中下游地区,而发现战国土墩墓,在安徽还是首次。在出土的40多件珍贵文物中,主要有陶器和原始青瓷,同时还发现了一颗“蜻蜓眼”玻璃珠,这...
10月13日,记者从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获悉,该所最近对安徽省当涂县陶庄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发现一座战国土墩墓。战国土墩墓在安徽还是首次发现。据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宫希成介绍,这个战国土墩墓,长径约23米、短径约18米。土墩墓主要在西周至春秋时期流行于长江中下游地区,而发现战国土墩墓,在安徽还是首次。在出土的40多件珍贵文物中,主要有陶器和原始青瓷,同时还发现了一颗“蜻蜓眼&rdq...
古墓 蜻蜓眼 昨天,记者从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获悉,为配合314省道改建工程,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当涂县新市镇临川村陶庄自然村的陶庄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一座战国早期越国贵族土墩墓。该类墓葬在安徽尚属首次发现,而且墓葬中出土的蜻蜓眼,说明早在战国时期,这里的王公贵族和西亚文明有着一定的往来。 当涂发现越国贵族墓 据介绍,此次发现的土墩墓,长径约23米、短径约18米,墓坑基本呈东西...
古墓 蜻蜓眼 昨天,记者从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获悉,为配合314省道改建工程,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当涂县新市镇临川村陶庄自然村的陶庄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一座战国早期越国贵族土墩墓。该类墓葬在安徽尚属首次发现,而且墓葬中出土的蜻蜓眼,说明早在战国时期,这里的王公贵族和西亚文明有着一定的往来。 当涂发现越国贵族墓 据介绍,此次发现的土墩墓,长径约23米、短径约18米,墓坑基本呈东...
记者从河北张家口市宣化区文保所了解到,这个区文物工作者近日在大东门外燃料公司院内综合楼工程进行文物调查勘探时,发现一处距今两千多年、由18座墓葬组成的战国墓群。 宣化文保所副所长寇振宏介绍说,目前文保所已对其中8座墓葬进行了考古发掘,这8座墓葬形制均为竖穴土坑式,葬具为一棺一椁。通过发掘,出土了包括陶鼎、陶壶、陶豆、陶盘、陶杯等一批仿青铜礼器。此外,在墓葬中还发现一定数量的动物骨骼,据推断为野...
本报南昌讯 罗佳、陈学飞、首席记者王剑华报道:15日,本报报道了南昌双港码头发现一把青铜剑,随后又消失的消息。26日,从蛟桥派出所传来消息,青铜剑已找到,经过省市文物部门鉴定,这把剑是战国时期的文物。 蛟桥派出所民警告诉记者,14日晚,在民警的劝说下,砂场老板熊某向上交了古剑一把,并称该剑就是9日下午从运砂船船主罗某船上捡来的。9月下旬,南昌市文化宣传出版局组织了省市文物专家进行鉴定,鉴定该剑系...
陕西陕南 东方晰这是一件战国时期巴蜀青铜钲(zhēng)。钲是中国古代礼乐之重器,形近鎛,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史籍说,青铜钲为古代行军用的打击乐器,又名“丁宁”。此钲通高103厘米,有的鼓部短阔,体部似两瓦相扣状,口部呈凹弧,两侧尖锐,底(舞)部正中有一管状甬(柄)。 西周晚期以后,在南方百越诸地流行钲。钲作为钟的特点已具备。一般钲的主纹常由变形大兽面或对称的卷体龙纹组成,主纹四周有边框,框边饰...
金盏金匕 此套器具中的金盏略呈半球形,弧腹,圆底,直口,盏体上有对称环形耳;下有三足,呈倒置凤首形;配有圆盖,盖面微鼓,顶部中心有环状钮,以四柱与盖面相连。提钮顶部饰云纹,盖面饰蟠螭纹、绳纹各一周,“S”状勾连云雷纹两周,盏腹亦饰蟠螭纹一周。金匕出土时置于盏内,匕身浅圆涡形,上饰镂空纹饰,柄扁而方,素面。该器造型端庄,形体厚重,尺寸虽不甚大,但极具体量感;纹饰精致规整,...
身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张家川县马家塬战国墓葬保安的咸某,不能恪尽职守保护珍贵文物,还窃取墓葬内多件珍贵文物。昨日记者从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人民法院获悉,咸某盗窃文物一审以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 监守自盗文物 2011年3月1日,张家川马家塬战国墓葬工作人员检查时发现M4、M10号墓坑有被盗的迹象。经过初步统计,工作人员发现失窃文物包括国家二级文物银饰片(即银箔羊)1件、辖軎(即车軎)2件、铜俑...
战国文物失窃 竟是内鬼下手 偷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张家川马家塬战国墓葬文物,看守保安获刑10年 记者 宋芳科 每日甘肃网-西部商报讯 身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张家川县马家塬战国墓葬保安的咸某,不能恪尽职守保护珍贵文物,还窃取墓葬内多件珍贵文物。昨日记者从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人民法院获悉,咸某盗窃文物一审以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 监守自盗文物 2011年3月1日,张家川马家塬战国墓葬工作人员检...
青铜豆是古代盛肉酱、调味品或黍稷之类的盛食器。它在青铜礼器中的重要性可在“礼”字中体现。“礼”字构造是由表示祭祀的“礻”旁再加一个“豊”即丰字构成。豆中放置禾苗或美玉构成的“丰”字体现了祭器青铜豆在祈求丰收祭祀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大唐西市博物馆所藏的这件蟠虺(pán ...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