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昨日,六安“战国双墓”南墓发掘工作进入现场绘图阶段,随着外藏室内积水全部排干,众多陶器、铜鼎、戈、俑、罐、壶、钫、洗、耳杯相继出土,以至于绘制文物位置平面图整整耗时两天,直到昨日下午才基本完成。今日,考古人员将对南墓外藏室文物逐一进行清理。而双墓的棺木将分别整体起吊,运往皖西博物馆新馆开棺。届时,所有文物将得到科学的提取和保护。 【文物撷英】 大陶鼎 多仿商周时礼器 ...
甲胄线绳依然可见昨天,六安战国墓发掘再现惊喜,一把保存完好、品相精美的宝剑,一套完整的战国皮质甲胄,都是安徽考古史上不多见的珍品,加上之前出土的武器,或可证明墓主人生前是位驰骋疆场的将军,这些剑胄的出土,似乎让人们依稀看到两千年前江淮大地上那些金戈铁马。据悉,如果开棺后能够找到印章、或者其他铭文等线索,结合史料印证墓主人的身份,则非常有实力入选国家年度十大考古发现。北墓发掘告一段落 珍贵铜镜全国罕...
昌平区文物所的工作人员在研究刚出土的瓮棺 昌平农家院 挖出战国瓮棺 距今2000多年 内藏儿童尸骨 文物部门正在研究 (新闻观察员 徐娜 记者 蒋桂佳)昌平区马池口镇土楼村出土了一组瓮棺,昌平区文物所工作人员鉴定为战国时期的夹砂红陶翁棺,内有一具儿童的尸骨,距今已有两千多年。 今天上午,记者在昌平区文物所看到了这组瓮棺,瓮棺材质均为陶质,厚度不到一厘米,由上中下三件组成,三件直径均约33厘...
六安经开区发现战国古墓的第十一天,考古队员开始对南墓进行发掘,高规格的下葬、带有吊环的内椁盖、漂浮的铠甲片……每一个新发现都让考古人员兴奋不已。 盗墓贼曾盯上南墓 当六安战国古墓的南墓外藏室棺木打开时,考古人员长吁了一口气,长达十几米的盗洞终究没有找到墓葬准确位置,古墓逃脱不同时代的盗墓贼之手,完整地保存下来,“再向下两米,盗洞就触及棺木了。” ...
昨日,六安“战国双墓”南墓发掘工作进入现场绘图阶段,随着外藏室内积水全部排干,众多陶器、铜鼎、戈、俑、罐、壶、钫、洗、耳杯相继出土,以至于绘制文物位置平面图整整耗时两天,直到昨日下午才基本完成。今日,考古人员将对南墓外藏室文物逐一进行清理。而双墓的棺木将分别整体起吊,运往皖西博物馆新馆开棺。届时,所有文物将得到科学的提取和保护。【文物撷英】大陶鼎 多仿商周时礼器记者在现场看...
昨日,六安“战国双墓”的南墓发掘继续进行,随着墓室积水慢慢外排,外藏室内错综排列的青铜器、陶器、漆器露出水面,考古人员初步统计至少有几十件,其中一些文物的“个头”明显比北墓中的要大得多。 幸运 保存完好尚未被盗 揭开南墓巨大的椁盖板之前,考古人员发现了一个早期盗洞,幸运的是盗洞尚未触及该墓外椁,因此南墓没有受到任何伤害。考古人员介绍,可能是墓葬埋...
4月11日,安徽六安大墓室挖掘现场。考古专家对安徽六安大墓室进行进一步挖掘,更加确认是战国时代的墓室,一些尚未进行清洗修复的文物也初露“容颜”。这处大型古墓呈南北并列分布,一大一小,保存较为完整,未见盗掘痕迹,北墓棺椁木材腐朽程度较高,而南边大墓保存完好,初步探察有车马器、陶俑等文物。在下一步的发掘中,专家们期待能有战国时期的兵器、玉器以及印章等可以确认墓室主人身份的文物出...
经考古工作者连续5年努力,中国迄今保存最完好的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都城赵王城遗址城垣考古取得重大突破。考古工作者发现,2000年前的中国城市已修建了较为完整的防雨排水设施。 记者从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了解到,文物工作者考古发掘证明,战国时期中国城市已修建了较为完整的防雨排水设施,主要有3部分组成:一是城垣内侧台阶面上用板瓦、筒瓦相配,铺设成斜坡状瓦面顶;二是用陶制排水槽修建的坡道状水...
本报连日来对六安城东两座战国古墓葬的发掘工作进行了报道,昨日,南墓的9块椁盖板被吊开,里面经初步探察有车马器、陶俑等文物北墓;发掘工作进行较早的北墓已出土上百件文物 南墓:主棺结构完整严密 9日上午,考古发掘人员利用大型吊车,对六安城东两座战国古墓葬的南墓9块椁盖板进行了吊运,揭去该古墓的又一层“面纱”。 椁盖板被揭去后,现场人们不禁发出阵阵惊叹:显露出来的黑灰色主棺位于墓室的正中心,...
在古籍收藏界,向有“顾批黄跋”一说,但凡古书,只要一经顾广圻、黄丕烈其中一人之手,便如寒士入龙门,身家独步。在西泠印社去年秋拍“首届古籍善本专场”中惊艳亮相的《战国策》,可谓一身兼具二美,不仅关涉顾、黄二人,还将钱谦益、顾之逵、鲍廷博、卢见曾等明清鸿儒囊括其间,此件《战国策》更是以800.8万元惊人价格创下古籍善本单件的拍卖纪录,其量级之重,当令藏界为之一震。 此部《战国策》共33卷,1函4册,...
河北邯郸市文物保护所4日透露,经考古工作者连续5年努力,迄今保存最好的战国都城赵王城遗址城垣考古取得重大突破。目前,城垣建筑考古基本结束,由排水设施、防御沟渠及城壕等组成的城垣轮廓基本清晰。 考古发现赵王城城垣主要包括墙体部分、城内防雨排水设施和城外防御壕沟等系统。其中,城垣墙体表面处理痕迹、防雨排水附属设施与内外城壕等几项内容的重要发现,为战国城市考古首次发现。 考古证明,战国时期中国城市已...
河北邯郸市文物保护所4日透露,经考古工作者连续5年努力,迄今保存最好的战国都城赵王城遗址城垣考古取得重大突破。目前,城垣建筑考古基本结束,由排水设施、防御沟渠及城壕等组成的城垣轮廓基本清晰。考古发现赵王城城垣主要包括墙体部分、城内防雨排水设施和城外防御壕沟等系统。其中,城垣墙体表面处理痕迹、防雨排水附属设施与内外城壕等几项内容的重要发现,为战国城市考古首次发现。考古证明,战国时期中国城市已修建较为...
丁孟,现为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古器物部副主任兼金石组组长,硕士生导师,中国钱币学会理事,中国青铜器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考古学会会员,故宫博物院和国家博物馆文物鉴定委员。 青铜盉是古代盛酒或水的器皿,形状多样,一般是深腹、有盖、前有流、三足或四足。商周盉多后有执鋬,或在盉口下两侧置贯耳;而春秋战国时期盉上多设提梁,即所谓提粱盉。 二里头出土的一件铜盉,头部上大下小,顶有一桃形大口,口前立一筒形短流...
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办公室日前公布了“201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初评候选项目名单,包括“汕头南澳Ⅰ号明代沉船”在内的全国56个候选项目入围,甘肃秦安王家洼战国西戎贵族墓地位列其中。 据了解,经过遴选,全国共有56个候选发掘项目进入初评,其中包括陕西蓝田新街新石器时代遗址、广东汕头南澳Ⅰ号明代沉船等。我省此次入选初评名单的“甘肃秦...
考古人员近日在位于苏州木渎春秋城址以北的华山发掘整理了一个战国墓,共出土23件陶器、瓷器、铜器及玉器,其中一枚刻有印章的玉带钩最为珍贵,显示墓主人的身份可能是贵族。 经初步判断该墓距今约2400年,是目前苏州发现的第二大战国墓。此次随墓葬共出土23件陪葬品,包括陶器、青铜器和原始青瓷等。出土的两件青瓷,一为盖罐,一为提梁盉,保存较为完整。考古专家介绍,原始青瓷是指大约在商代中期出现的一种带青色釉...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