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多提粱盉

  丁孟,现为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古器物部副主任兼金石组组长,硕士生导师,中国钱币学会理事,中国青铜器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考古学会会员,故宫博物院和国家博物馆文物鉴定委员。

  青铜盉是古代盛酒或水的器皿,形状多样,一般是深腹、有盖、前有流、三足或四足。商周盉多后有执鋬,或在盉口下两侧置贯耳;而春秋战国时期盉上多设提梁,即所谓提粱盉。

  二里头出土的一件铜盉,头部上大下小,顶有一桃形大口,口前立一筒形短流,四棱锥状袋足,较瘦矮;器侧有鋬,其上有长条镂孔两个。该器与二里头文化陶盉相似,是迄今所见中国青铜器中最早的一件铜盉。其器壁薄,铸造虽不甚精但程序复杂。

  商代早期盉的器形与二里头文化的铜盉相似,只是管状流加长且有些向前倾斜,盉中又以斜管流,顶有鸡心状口,后侧有大鋬,下有三宽袋足者,最富有特色;商代中期盉通体象壶,上有提梁和盖,腹上伸出一长流,下附三足;商代晚期盉的形制多样,封口盉作封口斜流,分裆款足兽头鋬,椭长卵形体,小口,腹上部有斜流,绹索形提梁,三足较短,有盖。盖钮上套有一个可活动的小环钩,钩住提梁内侧的小环,结构精巧。

  西周早期盉开始演变为盥洗器,与盘配合作用;西周中期分裆盉的形体变低,一般有三足分裆,四足分裆和四足平裆的椭方盉;西周晚期盉腹多作扁圆形,状如悬鼓,下具四扁足,凤饰其盖,顾龙形鋬,流管的口部微曲。这种盉外观新颖、装饰性强。

  盉,春秋早期为隆盖,直流,体扁圆,四足,兽形鋬,鸟形盖;春秋中晚期,其形式为降盖,虎形提梁,小口、直径、圆形腹,兽蹄足,流作弯形夔龙状。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