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有炉光怪真异绝,肌腻肉好神清和。窄边蚰耳藏经色,黄云隐跃穷雕磨。”这是冒襄先生对宣德炉的绝妙赞誉。相传冒襄家珍藏过几个宣德炉,视为珍宝,倍加珍爱,后来散失,实在可惜。冒襄对宣德炉的鉴赏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宣德炉,为明朝宣德年间创制的焚香之炉,通常用于陵墓、寺庙及权势之家烧香、拜佛、祭祖神。 明朝300年间,制作了不可胜数的器物,可称上乘之作。宣德炉作为其中的一种,可谓前无所师法,后无能为...
1、永乐为明代瓷器的开创和发展时期,而宣德则为鼎盛时期。陶瓷界有青花首推宣德的说法。宣德青花以其胎土精细,釉汁均净,造型工整,凝重浑厚,胎质细腻,多细砂底,器形多样,青花浓艳,纹样优美而久负盛名。琢器接口少见,胎体比永乐时厚重、坚致。 2、釉面特点为桔皮纹。青花器釉面,呈亮青,前期与后期釉面稍白,中期为青白色,釉面均很细润。 3、青花用三种色料;①进口苏泥勃青料,②国产料, ③进口和国产混合料...
宣德年这三种彩,是三个不同的概念,不能统统称为宣德年青花堆垛五彩。这三种彩色从工艺,纹饰,画工,全部不一样。下面分类加以介绍: 一、西藏萨迦寺所藏景德镇御窑厂烧制宣德年青花五彩两只碗,目前以被国内专家公认为是宣德年生产的青花五彩瓷。我用宣德青花堆垛五彩实物,多次与西藏所存宣德青花五彩碗图片对比。确定它们不是同一种工艺。理由如下:西藏这两只青花五彩碗无堆垛,不符合宣德青花堆垛五彩,彩...
明宣德皇帝朱瞻基雅好艺术,修养深厚。宣德皇帝常将自己的画作赏赐重臣。宣德皇帝的《寿星图》是1997年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购湖南湘阴民间藏品,绢本设色,纵29.3厘米,横35.6厘米。画心右上角楷书署款:“御笔戏写寿星图,赐少保太子少傅兼户部尚书夏原吉。”上钤篆书“广运之宝”,下钤九叠“御府”篆书“图书”方印(笔者注:《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著录无两印,可补缺空白)。《寿星图》绘一寿星立于山脚溪流旁,身矮...
明代是中国工艺美术全面发展的繁荣时期。金碧辉煌、型色多样的铜香炉,成为明代金属工艺中的典范。 明代铜香炉显然是在继承了元人的传统,如在韩国新安沉船出水的索耳鬲式铜炉,其与首都博物馆藏回文纪年855(1450年)铜炉的渊源关系显而易见。 有兴味的是,坊间更愿意谈论的是宣德炉。正因为如此,宣德炉美名远扬,从明代直到现代,民间制作宣德款铜炉的活动从未间断。这些经过精心铸造的仿品可与真品媲美。至今国内...
仿宣德青花三果纹执壶,清乾隆,高25.5cm,口径4cm,足径10.3cm。 壶体呈玉壶春瓶式,撇口,细颈,垂腹,圈足。壶体两侧分置弯流、曲柄,颈、流间有云板相连。盖及柄各置一圆系,以便系绳相连。通体以青花为饰,颈部绘蕉叶纹,下饰缠枝莲花,腹部两面有菱形开光,一面开光内绘折枝桃,一面开光内绘枇杷果,开光间饰缠枝花,近足处绘莲瓣纹,流、足墙饰忍冬纹,柄绘朵花纹。底白釉微泛青色,署青花“大清乾隆年制...
长期以来,文博界关于“宣德炉”的争论可谓众说纷纭,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两种说法:一是认为按照《宣德鼎彝谱》的记载,真正在宣德年间铸造的铜香炉有可能存在,但数量极为罕见,目前所见署“宣德”款的铜炉大都为明中叶以后仿造。二是认为《宣德鼎彝谱》是明代万历、天启年间的伪书,历史上根本就没有所谓在宣德年间铸造的“宣德炉”。 北京故宫博物院学者经过研究后认为,“宣德炉”是一个约定俗成的名称,它泛指具有“宣德”...
宣德炉鉴定看“德”字 此次请求我们专家舒翔副馆长鉴定的,是一底部印有“大明宣德年制”的香炉。根据藏宝人介绍,他是顺德人,今年已经50多岁,“在我小时候,家里的祖母有一个香炉经常用来拜神上香,记得以前还有一个通花的盖,但记不起什么时候不见了。”对于这个奶奶留下来的香炉,藏家有几个疑问,是否明朝出产,有否收藏价值呢?在临送给舒翔鉴定前,藏家还特地又说了句:“我觉得应该是难得的珍品,因为它是一个黄铜造...
炉是古代焚香烧炭之器,有熏炉、香炉、手脚炉之分。明初宣宗宣德年间所铸的铜炉属焚香之类。当时宣宗皇帝是为郊坛大庙铸造的放在祭祀案桌上的供炉,后来遂扩大为陵墓、寺庙及权势之家烧香、拜佛、祭祖之用。 中国的香炉(焚香之炉)究竟始于何时,比较多的说法是汉代。那时,佛教的传入对香炉的发展起了相当大的作用。礼佛有焚香之举,乃制香炉。从屡见的自汉墓中出土的博山炉可以认为是中国香炉的始祖。博山炉有铜铸的,也有陶...
明代是中国工艺美术全面发展的繁荣时期。金碧辉煌、型色多样的铜香炉,成为明代金属工艺中的典范。 明代铜香炉显然是在继承了元人的传统,如在韩国新安沉船出水的索耳鬲式铜炉,其与首都博物馆(微博)藏回文纪年855(1450年)铜炉的渊源关系显而易见。 有兴味的是,坊间更愿意谈论的是宣德炉。正因为如此,宣德炉美名远扬,从明代直到现代,民间制作宣德款铜炉的活动从未间断。这些经过精心铸造的仿品可与真品媲美。...
中国是个以瓷为珍的国家,瓷器在中国的历史上一度成为国家的象征。青花瓷作为中国瓷器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的流传之广,评价之高,影响之大,达到其他任何瓷器无法企及的高度。青花瓷器以鲜活、艳丽、明快独树一帜,开创了青花瓷全新的视觉领域。蓝色的花纹与莹润无暇的胎体交相映衬,宛若一幅优美的水墨画,给人印象深刻。 青花瓷,始创于唐代,元代景德镇出产的青花瓷标志着其制作工艺的日臻成熟,但明宣德时期青花也在...
中国的掐丝珐琅器是在元代吸收借鉴了从阿拉伯地区传入的珐琅制作工艺而发展起来的。 到了明代早期,掐丝珐琅器以其金碧辉煌、华丽富贵的外观效果,深得帝王的青睐。 明代早期的掐丝珐琅器以宣德朝的最为典型。 宣德朝的掐丝珐琅器在釉色上,多以浅蓝色珐琅釉作地,用深蓝、红、黄、紫、白、绿等色表现图案纹样。色调浓郁雅正,釉面光泽润和。 在纹样上,主题纹样亦为缠枝莲花纹。并且沿袭元代...
青花蓝查体梵文出戟法轮盖罐,明宣德,高28.7cm,口径19.7cm;盖口径22cm,底径24.7cm。 罐直口,丰肩,硕腹,平底。口上有凹槽。肩部有8个长方形出戟。胎体厚重。釉色青白。青花浓艳并有黑疵。通体以青花为饰。罐身分层绘海水、八吉祥、蓝查体梵文及莲瓣纹。罐附圆盖,盖面中央书一蓝查体梵文,周边绘4朵云纹,间以4个蓝查体梵文。盖之外壁饰海水纹。盖内顶面双线圈内绘一周9个莲瓣,每个莲瓣...
天光乍放,晨兴起身,点妥一壶好茶,赏闻半柱沉香,其间的舒适与惬意,古今皆然。而这也是苏轼《赏心十六事》之第九——“晨兴半柱茗香”。香之一事,自古至今,骚人墨客无不偏爱。然而香之用度,无器则无法承托。有好香,自然就要有精致的香炉来相配。而铭刻此六字为款识的宣炉重器,正是著名文化学者、收藏家刘锡荣的最爱,收录于他编著的《钟鼎茗香》(一)之中。 “古人制具尚用,不惜所费,故制作极备”,这是明末文...
香炉是古代一种鼎炉形器物,旧时庙堂里的香炉大多为铜、铁铸成,有些器型较小的香炉是用玉、石、陶、瓷、木、铜等制成。有盖的香炉可内置香料,点燃后香雾烟气自盖孔中袅袅升腾弥漫、时聚时散,给人以无限遐想。最初人们用香炉仅仅为了礼仪,将所穿衣物薰香;也有文人雅士喜欢在书房内焚上一柱香,营造“红袖添香夜读书”的意境;后来无盖香炉出现,逐渐演变为用于焚香祭拜。在古代,焚香祭拜时通常用的都是三足香炉,而在汉代前,...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