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德炉造型多达数十种 雅致浑厚材质精度高
2015-02-11 13:51:15 作者:张媛媛 来源:世界新闻报 已浏览次
长期以来,文博界关于“宣德炉”的争论可谓众说纷纭,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两种说法:一是认为按照《宣德鼎彝谱》的记载,真正在宣德年间铸造的铜香炉有可能存在,但数量极为罕见,目前所见署“宣德”款的铜炉大都为明中叶以后仿造。二是认为《宣德鼎彝谱》是明代万历、天启年间的伪书,历史上根本就没有所谓在宣德年间铸造的“宣德炉”。
北京故宫博物院学者经过研究后认为,“宣德炉”是一个约定俗成的名称,它泛指具有“宣德”款和与之形制相近的不署款或署其他款的铜炉。从清宫旧藏“宣德炉”风格看,目前还难以辨认出真正宣德年间铸造的铜炉。难怪有人提到收藏宣德炉都会说:那可真是“三生有幸”了!
宣德炉造型多达数十种
作为政治权力的象征,礼器为统治者和天下民众所钦重,故而宣德炉的蓝本多源自古代青铜器或瓷器,造型也多达数十种。如宣德炉中最常见的“冲耳乳足炉”之原型即宋瓷中的“哥窑双耳三足小炉”等。宣德炉所署款识也多达数种,其中楷书款的风格具有明代著名书法家沈度的书迹特点。
以北京故宫所藏一件《铜冲耳乳足炉》为例,这件明代铜炉高11.2cm,口径为14.3cm。铜炉口外侈,收颈,鼓腹,下腹圜收,三乳足渐起自器外底。口沿上左右各立一冲天耳。器外底有减地阳文3行6字楷书“大明宣德年制”。此炉秀雅古朴,包浆极厚实坚固。无丝毫浇铸范缝与焊疤,应是以古老的失蜡法铸造。该器款识法度谨严中见自然,与沈度《敬斋箴册》辑字比较,结字用笔颇有其神韵。
另一件出现在北京故宫明永宣大展上的《铜嵌银丝蝉纹兽吞耳圈足炉》也是外界罕见的清宫旧藏,它高8.1cm,口径11.3cm。铜炉为簋形器。口外侈,收颈,鼓腹,左右饰兽吞式双耳,圈足。器表饰嵌银丝蝉纹,颈、足饰回纹,颈下饰蝉纹。此炉器形古拙周正,制作精良,纹饰粗中有细。包浆厚重自然,几乎掩盖了嵌银丝装饰。铸嵌工艺精湛,在岁月的侵蚀下仍然不失神采,令人称道。宣德炉最初是拟古器式样铸成,并非出于臆造,所以青铜簋也属原形之一,蝉纹、回纹本为商周青铜器上的重要纹饰。
久负盛名事出有因
学界传统观点认为,明代宣德帝的休养生息政策促进了社会的安定与发展。人们从“天下太平”的美好愿望出发,祈求神灵保佑,安宁永驻,从而赋予焚香用的宣德炉以美好的心灵抚慰含义。
明代宣德炉选料考究、铸造精良,艺术造型精美绝伦,不仅反映了我国铜器铸造技术的又一高度成就,也使香炉走出了以瓷器为主的阶段,开始了铜香炉的历史阶段并达到其巅峰。加上宣德炉数量稀少,价格昂贵,自然使收藏家一旦拥有即如获至宝。
学者认为,一件好的宣德炉应在铜质、工艺、型制入谱等方面都达到标准。首先看铜质,如果使用的是杂铜,说明制作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而好的工匠绝不会使用差的材料来制作作品。尤其是皇宫中的器物,选材更必须上乘。民间的有时会相对粗糙。
资料显示,宣德三年,从暹罗(今泰国)进口三万斤风磨铜。以此铜制作的炉子的足底灿若黄金,但是因铜质软脆,炉壁既轻且薄,所以容易损坏,不易保存。明中期以前的宣德炉基本属于此类。明中期以后,炉底加厚,又加入了铜的成份。这样的制作方法既降低了成本,又增加了手感。
另外,皮色要漂亮。旧时有五色之说,分别为佛经纸色、栗壳色、茄皮色、棠梨色、褐色,其中以佛经纸色为首。一些使用了特种工艺制造的洒金、错金铜炉,其价值要比一般的铜炉高数倍。铸工的各个环节越精细越好,这样才能有整体上器物的美感。
最后,就是看款的质量。款铸得越精越奇就越能帮助断代,而铜炉的价值也越高。宣德炉在明、清以及民国均有仿品。从整体造型上来说,明代铜炉的整体风格是雅致、浑厚。发展到明末清初和清早期,铜炉依然浑厚,但不及早先的雅致。时至18世纪,风格开始趋向纤弱,在造型和装饰上力求变化,有的也雅致,但总体上浑厚不足。
慧眼识真:古老材质无法替代
宣德炉选料考究,做工精美,款式古朴典雅,当时就十分珍贵。正是由于宣德铜炉名冠天下,所以后世多有仿制,但是无论怎么仿,它的颜色、铜质都与真正的宣德炉相差甚远。
宣德炉的鉴别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通过材质。其他元素虽易仿制,材质却无法替代。据了解,宣德炉要经6炼到12炼。炼的遍数越多,铜的精炼度越高,杂质去得越多,也就越基本接近纯铜。所以,无须加入其他材质,它的质感就大不相同。这也是宣德以后的仿品在铸炉中不把金溶入铜料中的原因,而把金材料用洒金、鎏金、错金、割金等工艺装饰在炉表面,达到美观的效果。材质之后是观察工匠使用了什么工具,使用了什么样的加工手段,经过哪些工序流程。
宣德炉的表面经过长时间的氧化,形成了栗红色的氧化层。宣德炉原料在冶炼过程中,合金成份的不同,也会造成宣德炉材料颜色有些差异,导致这些铜合金表面的氧化层颜色的差异。但万变不离其宗,其表面颜色仍应与栗红色相差不多。
责任编辑:小萌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