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釉里红花蝶纹笔筒,清雍正,高15.6cm,口径18.3cm,底径18.3cm。 笔筒呈圆筒形,直壁,玉璧形底。内施白釉。外壁釉里红装饰。主题图案有两组,一组绘洞石、菊花、牡丹以及飞舞的3只蝴蝶;另外一组绘喜鹊登梅。圈足内施白釉。外底署青花楷书“大清雍正年制” 三行六字款,外围青花双线圈。 此笔筒胎坚、釉润。釉里红的发色稍微不足,但正是这种缺陷所形成的层次,为画面平添几分情趣。笔筒上两幅画面的喻...
宜兴窑紫砂描金堆绘携琴访友图大笔筒,清雍正,高16.5cm,口径19cm,底径18.5cm。 笔筒圆形,口底相若,宽圈足。口沿髹黑漆描金缠枝莲边饰一周,器底髹黑漆。附描金漆座,云头形三足。黄砂泥。通体描金堆绘携琴访友图:在烟波浩淼、奇山秀树的环境中,一高士执杖行于蜿蜒的小径,书童抱琴紧随其后。路的尽头是白墙所围的二层屋舍,摆放方桌的二楼轩敞明亮,置身其中,远山近水、白帆点点、摆渡船夫、风吹芦苇尽...
木纹釉墨彩山水图笔筒,清雍正,高14.2cm,口径18.4cm,底径18.6cm。清宫旧藏。 笔筒直口,璧形底。器里及外壁上下沿施木纹釉,外壁中部以墨彩绘山水图,意境清逸典雅。 墨彩是清雍正年间景德镇用国产料仿烧水墨珐琅之效果施于瓷器上的彩料,首先在白瓷器上以黑料绘画纹样,再经低温烘烤而成,其效果犹如在白纸上以墨笔作画。而木纹釉则是清雍正、乾隆朝独具特色的釉色之一,装饰效果颇富自然生趣,且清雅...
清康熙 高15厘米,口径17.4厘米,足径17.4厘米 器呈直筒式,口足相若,底微凹入,玉璧形足。外壁以青花、釉里红、豆青三色绘山水图,远山近水、亭阁屋舍、苍松古柏等。用刻划、加彩等装饰技法描绘,自然逼真,为一幅精妙的山水画。外底脐心青花书“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三行楷书款。 釉里三彩是康熙朝新创烧的高温釉下彩品种,它以青花、釉里红和豆青釉三种釉下彩相结合,也称为釉里三色。它以蓝色、红色来表现主...
霁红釉笔筒,清康熙,高16.7cm,口径18.5cm,足径16.3cm。 笔筒撇口,斜壁,足微外撇,台阶底,浅圈足。通体施霁红釉,口沿处釉薄透出白色胎骨。近足处凸起两道弦纹,微透白色胎骨。圈足内施白釉。无款识。 此件笔筒胎体坚硬细密,浓重的红釉与口、足部白色的胎骨相互衬托,避免了色彩的单一,别有一番情趣。笔筒形体上下均外撇,不同于一般的直筒形笔筒,反映出康熙时器物造型的多样性。 康熙时期的高...
乌金釉描金山水纹笔筒,清康熙,高15.8cm,口径18.5cm,足径18cm。 笔筒口底相若,直壁,平底。里施白釉,外壁通体施乌金釉,釉面漆黑明亮。釉上以金彩描绘纹饰,金彩虽全部脱落,但迎光侧视,仍可见图案痕迹:一面有委角方形开光,开光内绘山水人物纹。另一面书苏轼《后赤壁赋》全文,文末书“己丑岁仲冬月右录赤壁赋”及两枚圆、方闲章款。外底施白釉,中间有一周玉璧形涩圈。无款识。 使用整篇的著名辞赋...
洒蓝地五彩人物纹笔筒,清康熙,高14.3cm,口径18.3cm,底径18.3cm。 笔筒呈圆筒形,圆口,直壁,玉璧形底。内施白釉。外壁洒蓝地五彩装饰。主题图案绘魁星右手执神笔,左手于胸前握一银锭,立在梅花树桩之上,作向前奔跑状。外底心施白釉。无款识。 此笔筒所绘图案具有吉祥含义,“笔”与“必”谐音、“锭”与“定”谐音,魁星手执笔与银锭,当寓意“必定夺魁”。这种画面非常适合作为笔筒的装饰。
五彩竹纹笔筒,清康熙,高14.2cm,口径18.4cm,底径18cm。清宫旧藏。 笔筒直口,筒形身,璧形底。器外壁一面绘墨竹两枝,透过茂盛的竹叶隐约可见嫩枝新发,生机勃勃。竹枝于黑彩外又润以绿彩和赭石色少许,风格苍劲潇洒。另一面题行书诗句:“终获万龙化,曾留彩凤吟”,末有红彩阳文篆书“西”“园”联珠方印。底施釉,无款。 清康熙朝官窑瓷器的装饰画面有许多出自当时名画师的手笔。此笔筒所绘的簇簇墨竹...
青花釉里红“圣主得贤臣颂”文笔筒,清康熙,高16.2cm,口径19.4cm,足径19.2cm。 笔筒呈圆桶形,直壁,口足尺寸相若,玉璧形底足。内外施白釉,外壁的主题图案为青花楷书《圣主得贤臣颂》一篇。文章的结尾用书写的形式钤釉里红“康熙传古”篆体印。文字笔画工整,娟秀清晰。底心施白釉,署青花楷书“大清康熙年制” 三行六字款。 《圣主得贤臣颂》为汉代蜀人王褒应汉宣帝刘洵之诏所作。帝因其颂扬称旨,...
釉里三色山水纹笔筒,清康熙,高15.5cm,口径18.8cm,足径15.5cm。 笔筒圆口,直壁,玉璧形底。内外施白釉,外壁青花、釉里红、豆青三种釉下彩装饰。画面由远山、近水,堤岸、树木、人物组成。将青花、釉里红、豆青等不同色调组合在一起,同时又把青花分成不同的色阶,形成了色彩斑斓的画面。 笔筒胎体厚重,釉面洁白,绘画笔触飘逸潇洒,给人以朦胧的美感。 釉里三色创烧于清代康熙时期,它在青花釉里...
道光朝所见有各种色地开光粉彩,而且往往和描金工艺结合。器物除瓶、罐及少量文房用具外,大量的是碗盘等日用器皿,图案以荷花、癞瓜和婴戏图、清装仕女以及各种花蝶虫草为突出。道光朝粉彩瓷类同于嘉庆朝,只是绘瓜蝶、草虫纹饰的略精。署“慎德堂”款的粉彩器是道光皇帝的私人堂款,相当于官窑器,其工艺精湛,主要器型有瓶、罐、花盆、盘、碗、灯笼尊、盖碗等。
图1 图2 安康市花园民俗博物馆,在一写字台案头放置几件瓷器清玩,很是抢眼。今选取两件介绍如下: 清代青花笔插(图1),器物呈扇形,高2.6厘米,上宽8厘米,下宽4.4厘米,平底裸胎。上面前端是三个圆形插笔孔,下为空腔,可盛水,又可作水盂或笔洗之用。器表饰青花缠枝纹,是典型的清嘉道年间文房用品。 清代青花人物纹笔筒(图2),高11.8厘米,口径8厘米,足径8厘米。主题绘庭院人物故事图,图...
在翰墨飘香的中国传统文化中,除了笔、墨、纸、砚等文房“四宝”之外,还包括了很多的辅助文具,如笔洗、镇尺、臂搁等,即便是放置毛笔的器具,也有笔 床、笔船、笔挂等。笔床形状大多如雕饰精美的榻床,可以搁置数支毛笔于其上,故而得名。唐代诗人岑参在《山房春事》中有“数枝门柳低衣桁,一片山花落笔 床”的句子。到了明代,圆口直壁、造型新巧、简约实用的笔筒开始出现,经过能工巧匠的设计加工,材质多样、雕镌精致的笔筒...
明清笔筒的大宗产品瓷,由于其烧造相对简单,产量高,传世品多,故为广大收藏者所喜爱。瓷制笔筒始于明代嘉靖、万历年间,但流传下来的已寥若晨星。明末天启、崇祯时期的瓷笔筒生产量较大,以青花为主,纹饰有植物、动物、人物等,其基本形制为直口,平底,腰微束。 清三代(康熙、雍正、乾隆)以前的这段时期,制瓷业空前繁荣,工艺水平之高超、瓷器种类之繁多,为历史上所罕见。民国时期赵汝珍在他着录的《古玩指南》中载:“...
宣德款青花龙纹笔筒 笔筒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符号 笔筒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文房用具之一,它既可供使用,又可作观赏,因而书房的陈设高雅便成为品评文采的标准之一,各种式样精美的笔筒应运而生,许多供皇室御用的笔筒,成为中国历代工艺品宝库中的精品。笔筒自明代开始历经多年的发展,经过能工巧匠的设计加工,材质多样、雕镌精致的笔筒至今盛而不衰。现如今,笔筒俨然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符...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