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今年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70年前,为纪念抗日阵亡的军民,汕头的民众在中山公园捐建了“忠烈祠”。 由于年久失修,忠烈祠一度被作为危房封闭,鲜为人知。2013年,在市政协委员、热心之士的建议和华侨慷慨捐资襄助下,对忠烈祠进行抢救性修复。 如今,忠烈祠青瓦红墙、雕梁画栋,并设立为“潮汕抗日战争纪念馆”,于9月1日正式开馆。馆内静置着热心人捐赠...
《江淮日报》是当年中原局机关报,由刘少奇倡导并在盐城创办诞生,当时化名胡服的刘少奇题写了该报的报名并兼任报社社长。1941年皖南事变发生后,为了坚持抗战,中共中央决定在盐城重建军部,由陈毅任代军长。1941年1月24日的这张《江淮日报》便刊登了代军长陈毅的就职通电,背面还有著名画家鲁莽所作的陈代军长的头像。由于年代久远,这张报纸已经泛黄,报纸的边缘还有明显的被烧焦的痕迹。 抗战爆发后,日寇的铁蹄...
在盐城新四军纪念馆众多的馆藏文物中,有一件极富有传奇色彩的展品,一辆老式的“满”字牌自行车。说起“满”字牌,其实是九一八事变后,日寇炮制的伪满洲国的满铁株式会社生产的。这辆“满”字牌自行车跟随着日军的侵华步伐来到华中地区,在一次战斗中被新四军缴获。作为战利品,自行车分配给新四军女战士李春华使用,从此,李春华用这辆自行车运送给养、传递情报,甚至运送伤病员。李春华把自行车当作无声的战友,而这位无声的战...
8月23日上午,中国北京,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预演活动在天安门地区举行。 筑起新长城,共圆中国梦。由中国长城学会主办,“中国梦”主题艺术创作活动组委会(简称:中国梦组委会)和老兵方阵系列活动组委会(简称:老兵方阵组委会)联合承办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老兵座谈会”(简称:老兵座谈会)隆重召开。 (出席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老兵座谈会的老将...
1939年10月中旬,侵华日军对八路军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进行冬季大“扫荡”。11月初,日军在雁宿崖峡谷遭受重创。遭此惨败后,时任华北方面军独立第2混成旅团陆军中将的阿部规秀恼羞成怒,不待集结于附近的日军出动配合,就亲自率部对抗日根据地进行报复性“扫荡”。八路军经过侦查,发现了阿部规秀建在黄土岭的临时指挥部。时任晋察冀军区第一支队司令员的陈正湘当机立断,请求炮兵连增援,攻击目标。炮兵连4发炮弹全部命中...
在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中,玉文化不仅贯穿始终,而且还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作为“玉石之王”的翡翠,在深厚的中国文化的滋养中,不仅蕴涵着一股清雅脱俗的灵秀之气,而且体现出了一种品质,一种精神,和一种深邃内敛的美丽,更体现出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和中国文化的丰厚内涵。下面,今天就带大家来认识和了解一下我国的四大国宝翡翠。 花篮——《群芳览胜》 花篮——《群芳览胜》 篮高64厘米,其中...
“拆迁现场”也成为一处景观。 废弃混凝土变成假山。 距第十届武汉园博会开幕仅剩32天了,园区内各工程项目进入最后的冲刺验收阶段。可昨天记者在园内探访时意外发现一处还没拆完的半截楼房,“按这进度,开幕前很难拆完再整个还原啊?”园博建设方解释说,这个拆迁现场是特意保留下来的,是垃圾场遗址,到时就会以这副模样与游客见面,向世人述说垃圾场上建园博园的生态故事。 拆迁一半的房子成景观 昨天,记者...
这是一张陕北普通人家都有的小炕桌,长51厘米,宽37.5厘米,高31.5厘米。1936年2月5日,毛泽东、彭德怀率东征部队来到清涧县袁家沟,住在了农民白育才的家中。为了方便主席晚上办公,房东将这张小炕桌搬来让毛主席使用,任凭如豆的小小烛光,毛主席在小炕桌上写作。2月6日,陕北普降瑞雪,毛主席登高远眺,诗意顿生。7日,毛主席在小炕桌上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沁园春·雪》。毛主席离开后,白育才将这张小炕桌精...
8月7日上午,四川省攀枝花市东区瓜子坪街道兰尖社区,77岁的老人弭素琴走进兰尖故事博物馆,激动地注视着墙上的照片。 “那张照片是我们一家五口的合影,1972年在当时的家(席棚子)前拍的。”盯着照片,老人眼眶有些湿润,当年的情、景、人早已淹没在时间的洪流中,留下的只是照片上的光阴,看着这些东西,弭素琴仿佛回到了当年激情燃烧的岁月。 兰尖社区因兰尖铁矿而生,随着时间推移,当年的建设者们逐渐老去,为...
七七事变后,川军将士抱着必死的信念,奔赴抗战最前线。临行前,这些英勇的川军将士纷纷留下感人肺腑的诀别信。 第七战区长官部参谋长傅常将军也挥笔给自己的妻子留下家书一封,权当遗书。将军出征后,妻子找工匠把这封丈夫出征前写的家书刻在这个灯柜上,一是教育后人报效国家,二也是为能长久的保存这封家书。如今,这封家书早已湮没无寻,然而刻有家书的灯柜历经磨难仍然保存了下来。
由绍兴博物馆、苏州碑刻博物馆联合主办的《兰亭的故事》国内巡展经过半年时间的紧张筹备,于2015年8月20日至9月20日在苏州碑刻博物馆展出。 此次展览共分为兰亭修禊、兰亭传奇、唐人摹本、宋人传本、名家临本和绍兴兰亭六个部分,分别在苏州碑刻博物馆临展厅和明伦堂两处展出。展览以历代《兰亭序》著名摹本、临本为核心,精选部分重要的有影响的兰亭拓本,系统地展示了历代有关兰亭的书法艺术。观众不仅能见到虞世南...
1978年,白塔寺白塔因地震出现裂缝,在整修过程中,一名文物工作者在白塔塔顶的夹缝中发现了一封泛黄的罗德俊手写的信。 七七事变后,平津两地沦陷。至11月,战事初定,有感于国家民族前途命运未卜,北平市民罗德俊奋笔疾书,写成一份珍贵的148字手书,记录了七七事变期间,日军犯下的暴行,并将手书藏在白塔之中:“今年重修此塔,适值中日战争,六月二十九日,日军即占领北京,从此战争风云弥满全国,飞机大炮到处轰...
张文松烈士的公文包。张文松是八路军115师独立团1营教导员。平型关大战时,杨成武率领的独立团在驿马岭担任打援任务。大战前独立团到达上寨地区后,1营驻扎在下寨南村。教导员张文松就住在儿童团长孟德海的家,和这个儿童团长结下了深厚的友谊。1937年9月23日下午,张教导员从上寨大寺梁师部开完连以上的干部动员大会,回到驻地收拾行装准备出发时,他感到这次和日军作战肯定是一场硬仗和恶仗,就把一直不离身边的皮挎...
该军毯系八路军在平型关大捷战斗中缴获的战利品。平型关大捷后,686团副团长杨勇分得一块战利品军毯,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中一直带在身边,并把它作为八路军首战大捷的纪念品珍藏。1958年10月底,中国人民志愿军凯旋时,时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的杨勇上将将这块军毯交给灵丘籍的司令部机要参谋武锦同志,并深情地说:“这块军毯是平型关大捷的战利品,今天我把它交给你,送给灵丘人民。八路军在平型关的胜利...
张森林,1909年出生在冉庄一个富裕家庭。1938年,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冉庄第一名共产党员。接着,他又秘密发展了几名同志加入共产党,建立起冉庄秘密党支部,张森林任村支部书记。为秘密组织抗日活动,张森林在自己家的红薯窖下掏了一眼大深洞,在洞里放一个小木桌,一盏小油灯,在洞里召开会议,看文件,研究对敌政策。这个洞是冉庄地道的雏形和开端。此后张森林号召冉庄的党员、干部、群众挖了很多这样的隐蔽洞,为...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