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文物背后的故事:江淮日报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江淮日报》是当年中原局机关报,由刘少奇倡导并在盐城创办诞生,当时化名胡服的刘少奇题写了该报的报名并兼任报社社长。1941年皖南事变发生后,为了坚持抗战,中共中央决定在盐城重建军部,由陈毅任代军长。1941年1月24日的这张《江淮日报》便刊登了代军长陈毅的就职通电,背面还有著名画家鲁莽所作的陈代军长的头像。由于年代久远,这张报纸已经泛黄,报纸的边缘还有明显的被烧焦的痕迹。

 

  抗战爆发后,日寇的铁蹄在盐阜大地上肆意践踏,“扫荡”“清乡”政策让老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报纸捐赠者邱铭玉是盐城大冈人。1941年冬天,为了躲避敌人“扫荡”,邱铭玉抱着两岁的孩子在镇西芦苇荡地区躲了10多天后,听说鬼子撤了才冒着雪花往家赶。好不容易走到镇外,却发现唯一可以过河进镇回家的小木桥被拆除了,正当她急得团团转的时候,镇边巡逻的两位新四军战士走了过来,隔河相望,问明情由,毫不犹豫地跳入了冰冷刺骨的河水中,背着邱铭玉母子过了河。从没见过这样的队伍、这样的兵,邱铭玉万分感动。

 

  4天以后,小镇进驻了一支上千人的新四军部队,邱铭玉家住进了8位。邱铭玉腾出家中最好的两张床,又找来干净的稻草和多余的被胎,为战士们打好地铺,每日里还主动烧茶送水,热情接待。10多天后,因有紧急军情,这批新四军连夜北撤,临行之际,有位同志将一捆扎好的报刊交给她,并嘱托:“这捆报刊比较重,带走很不方便,就暂时留在你家,请代为保管,日后我们会来取。”在当时的环境下,要保管这批报刊是件十分危险的事情,若是被日伪军查出,后果不堪设想,但与新四军战士10多天的相处使她深知,这支队伍是穷人自己的队伍,这些报刊肯定也是为穷人说话的,她看到一张报纸上还印了个头像,一眼就认出是陈毅代军长。邱铭玉毅然接受了这位同志的委托,收下报刊,代为保管。谁知这一保管就是40多年。

 

  1983年,新四军纪念馆筹建工作全面开展,派人四处征集文献文物,老人的家人得知这一消息,将保存了近半个世纪的《江淮日报》无偿捐出。据调查,这张1941年1月24日的《江淮日报》可能是全国孤张。而这张报纸上刊登的陈毅代军长的就职通电也成为新四军重建军部时间的有力见证,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和历史意义。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