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文物背后的故事:就义辞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张森林,1909年出生在冉庄一个富裕家庭。1938年,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冉庄第一名共产党员。接着,他又秘密发展了几名同志加入共产党,建立起冉庄秘密党支部,张森林任村支部书记。为秘密组织抗日活动,张森林在自己家的红薯窖下掏了一眼大深洞,在洞里放一个小木桌,一盏小油灯,在洞里召开会议,看文件,研究对敌政策。这个洞是冉庄地道的雏形和开端。此后张森林号召冉庄的党员、干部、群众挖了很多这样的隐蔽洞,为后来形成32华里的地道网,奠定了初步基础。

 

  1940年,张森林调任区委书记,兼清苑大队政委。当时张森林及干部们,白天常藏在洞内看指示,写报告,计划工作,夜晚出来进行抗日活动。张森林任职期间,组织领导农、青、妇、工会及人民武装,展开了顽强的抗日斗争。为了躲避敌人抓捕,防止汉奸告密,张森林一直藏身于冉庄村民李永家水井下面的绝密地道里,后来冉庄人民称这眼水井为“李永井”。

 

  1943年农历三月初五夜间,张森林与县委宣传部朱信、区委宣传委员黄岳及保定两名爱国学生,在耿庄南场一老乡家组织秘密抗日会议,会后朱信连夜转移到李庄。由于汉奸告密,翌日凌晨,耿庄、义和庄、段庄3个炮楼的敌人将张森林和黄岳及保定两名爱国学生包围,张森林机智果断地指挥两名爱国学生安全脱险。经过长时间枪战,子弹几乎用尽,黄岳身负重伤,自饮枪弹牺牲。当张森林突围近李庄时脚部负重伤,将枪支拆毁扔掉,带伤奔走,血染荒郊。被捕后,日伪军对他软硬兼施,逼他投降。酷刑之下,限期让他写下降书,张森林大义凛然,宁死不屈。1943年农历三月初八,张森林被活埋在段庄村郊,慨然就义,年仅34岁。

 

  张森林的尸体由高老白、高年、高志等村民连夜从段庄偷运回村,用清水洗净周身的血痕。从他的内衣袋中发现了诗稿《就义辞》:

 

  鳞伤遍体做徒囚,山河未复志未酬。

 

  敌酋逼书归降字,誓将碧血染春秋。

 

  人去留得英魂在,唤起民众报国仇。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