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10月16日,新疆晨报记者从刚刚结束的伊吾县吐葫芦乡大白杨沟村古墓地抢救性考古发掘现场了解到,此次抢救性发掘涉及12座墓葬,出土铜钱币、项链、骨器等十多件器物,尤其是在墓葬中发现随葬铜钱币的习俗,对研究隋唐文化在新疆的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 据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馆员、大白杨沟村古墓地抢救性考古发掘现场领队王永强介绍,由于该墓地处京新高速伊吾段的施工范围,10月4日,自治区文物局委托新疆文物...
10月12日,由河南省文物局和洛阳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隋唐洛阳城和大运河遗产保护利用规划座谈会在洛阳召开。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童明康,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河南省文化厅厅长杨丽萍,河南省文物局局长田凯,河南省委常委、洛阳市委书记李亚,洛阳市委副书记、市长刘宛康等出席座谈会。 关强在讲话中指出,洛阳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近年来在文物保护工作中所取得的成绩...
春秋末年,吴王夫差为北上争霸,筑邗城,开邗沟,连通江淮。邗沟是中国开凿最早的人工河道,也成为大运河的起始河段,并沿用至今。邗沟在历史上多次改道,其中隋代以前的早期运道变化最大。大体而言,早期邗沟运道经历了邗沟旧道、建安改道和隋山阳渎三个阶段,运道形态由人工河道串联自然湖泊逐渐演变为采用人工河道,运道线路大致由曲折变为平直。 吴王夫差开辟邗沟旧道 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凿邗沟...
摘要:最近研读王其神、周晓薇《隋代墓志铭汇考》所收隋代《郁久闾伏仁墓志》,志文所述郁久间伏仁家族世系较详,可补史阙。志文又涉及柔然称号、姓氏与降附中原政权的柔然王室成员姓氏与籍贯之变迁、柔然官制、北齐地方官员任职之权力组合、隋代宫廷禁卫机构、齐周隋政权对待异国归降王室之政策等重要史实,且可与北朝至隋代史事相互印证,故有必要检对史籍而予以考释。 关键词:郁久闾伏仁墓志 北齐 隋代 职官 仕宦 ...
近时扬州出土《隨故煬帝墓誌》,书“隋”为“隨”字,誌文中亦有“隨大业十四年”字,引起了一些人的疑问。其实,在隋唐碑刻中书“隋”为“隨”的情况并不少见。 早在隋炀帝在位之时,隋大业七年十月,虞世基撰文、欧阳询书丹的《姚辩墓誌铭》,即题作《隨故左屯卫大将军、左光禄大夫姚恭公墓誌銘》。清代著名金石学者钱大昕《潜研堂金石跋尾》在此墓誌铭的跋尾中写道:“隋时石刻书隋字多不从辵。吴曾《能改斋漫录》谓...
《曹植庙碑》局部 南北朝时期的书法体现出南北两地截然不同的审美趣味,两种类型在南北朝后期开始呈现出互为融合的趋势。公元581年,随着隋朝的建立,近二百年南北朝对峙格局的结束,两地书法融合速度加速,最终形成了较为统一的隋代书法风格。 虽然只有短短的38年,但隋代书法却在中国书法史上有着重要的作用。作为强烈地域风格表现的南北朝书法向初唐书法变迁的转折点,对初唐书法的发展起到了先导和定向的作...
铜镜直径12.8厘米,半球形钮,环绕镜钮为半浮雕状四兽对称分布,形态生动,纹饰精细,毫毛必现。外起凸棱,饰双圈放射线纹,四周饰楷书铭文,字体清秀,颇具隋唐名家所书小楷之风,此镜制作规矩,纹饰精细,千年的锈蚀,并没有对其原本精致的铸工产生破坏,依然风采动人。惜持有者轻易除锈,虽然品相未伤,但镜表光泽已失,令人遗憾。若依然光可鉴人,市价在十万元左右,现红斑绿锈,不掩其美,市价在万元之下。
青釉盘口壶是隋代寿州窑最具代表性的器型。这件寿州窑青釉莲瓣纹盘口壶(图1),高36.8厘米,口径16厘米,底径11.8厘米。壶盘口外撇,长颈,溜肩,圆鼓腹,平底。壶的肩部置六个圆孔桥形系,系与系之间刻划两道凹弦纹,上腹部饰一周覆莲瓣纹,腹中部饰一周仰莲瓣纹,两组莲瓣纹间刻两道凹弦纹分隔开。壶身大半施釉,釉色青翠,玻化程度较好,晶莹透亮,略有细小的开片。腹中部向下腹部有自然垂釉现象,俗称“蜡泪痕”。...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对内对外的经济文化交流十分频繁。郑州因位于中原,地处交通要道,地位十分重要。当时,以唐都长安为中心,形成了全国的水陆交通网,郑州是从唐都长安通向东南、山东等地的必经之地。唐王朝在郑州管城设置了管城驿(驿,指驿站,是掌管投递文书、转运物资、招待来往官员的机构)。 管城驿是洛阳至汴州之间的唯一大驿站,来来往往的人员和驿马车昼夜不绝。在通往驿站的道路上,到处都有店...
洛口粮仓也叫兴洛仓,位于今郑州巩义河洛镇七里铺村以东的黄土岭上。这里地处丘陵,形势险要,土层坚硬、干燥,又有水路运输之便。自洛河逆水而上可达东都洛阳,逆黄河而上可达陕西潼关和京城长安,顺水而下可达山东至海口,同时与大运河相通,还能南到江苏、浙江,北到河北等省。 隋大业二年(606年),在巩县东南兴建洛口仓,把从江南经大运河运来的粮食囤积于此。当时洛口仓的仓城周围二十余里,共有三千窖,每窖...
青州博物馆收藏了一方“故朱府君墓志铭”(见图),青石质,圭首形,高115厘米,宽55厘米,厚10厘米。圭首上篆刻阴文“故朱府君墓志铭”七个字,志文正书,共20行,满行35字;是1974年秋从云峡河回族自治乡井亭村西南修黑虎山水库主干渠时出土。 从志文可知:朱神达,字玄度,乐陵人。后赵司空公朱表是其六世祖,祖父朱绍,曾任过齐郡太守,司农卿,父亲朱绪,曾做过中散大夫,乐安太守。朱神达本人,由于学...
出土的菩萨头像 隋唐时期成都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佛教盛行,有“扬一益二”的美誉。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历经数月发掘,在市中心实业街发现福感寺遗址,让此前仅见于文献资料的这座益州(成都)名寺终于重现于世。福感寺的现身,也再次印证了“扬一益二”所言非虚。该区域正是隋唐时期成都宗教活动的主要区域。 闹市挖出佛教经版 千年古寺坐标确认 据考古发掘现场负责人、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易立介绍...
遗产编号 ⅱ―3 所属地区 宁夏·中卫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中宁 申报日期 2006 根据中宁县志记载,隋唐时期,中宁川区进一步得到开发,经济繁荣,黄河两岸同时设县。隋文帝开皇十年(公元590年)设置丰安县,属灵武郡。又于开皇十九年(公元599年)置环州,辖鸣沙等县。这里是丝绸之路上内地同西域的交通要道,民间艺术也呈现融合与繁荣的景象。逢年过节,民间...
现场出土的墓志铭,保存较完整,能清晰显示此墓为隋代古墓。徐彪摄 5月11日,河北省巨鹿县文保所透露,巨鹿县水务局工作人员在修建水利设施时发现一座古墓,经巨鹿县和邢台市两级文物保护单位鉴定,该古墓为隋代时期古墓。经考古工作者现场发掘,出土铁釜、陶碗、陶罐等8件陪葬品。目前,发掘工作已结束,古墓原址已妥为掩埋。 3月29日下午,巨鹿县水务局工作人员在巨鹿县西郭城镇马家营村西1500米处,兴...
河北省巨鹿县水务局工作人员日前在修建水利设施时发现一座古墓,经巨鹿县和邢台市两级文物保护单位鉴定,该古墓为隋代时期,距今1411年。 今年3月底,巨鹿县水务局工作人员在该县西郭城镇马家营村西约一公里处,兴修水利设施时发现一座古墓。文物保护单位工作人员迅速赶到现场,对古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据介绍,该墓室南北长2.45米,东西宽2.30米,高2.50米,墓顶为砖砌拱形。该古墓出土了一盒长...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