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2016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将于12月12日开幕。广州国际纪录片节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办,广州市人民政府、广东省新闻出版广电局承办,111个国家和地区共4059部/集纪录片参评、参展,刷新亚洲地区纪录片节纪录。作为广州国际纪录片节的展映品牌——2016“金红棉”影展的开幕影片也已经确定,深受关注的《我在故宫修文物》电影版,将于11月28日登陆中山纪念堂,比全国公映时间还早了...
质疑者的微博截图 近日,一位来自山西的年轻壁画修复师在微博走红,凭借微博中“我在洪洞修壁画” 的工作日记及高颜值,引起了大批网友的称赞,“长得像金喜善,既有颜值又有情怀,太棒了”。然而,这些天,这位女壁画师却又开始遭到人们的质疑,质疑者认为其文物修复水平和能力,不是在修文物而是在毁文物。 事件 女壁画师先走红后被疑 这位女壁画修复师毕业于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文物修复...
昨天上午,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博士在南京博物院进行主题演讲,向南京市民介绍目前故宫博物院发展的现况。单霁翔透露,今年在网上热播的《我在故宫修文物》正在准备推出院线版,计划在本月内亮相。 “《我在故宫修文物》将故宫里长年在幕后从事文物修缮的人们呈现在面前。公众评价之高,出乎预想。”单霁翔笑言,这部3集纪录片吸引了更多人对故宫博物院、对文物工作的关注,它也像一张“招聘启事”,今年故宫博物院招...
不久前,一部“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纪录片,将那些曾经藏在精美文物背后神秘的“修复师”的形象展现在大众眼前,除了掀起了关注的热潮,更使文物修复这门学科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视。如何“修文物”?要什么技术?遵循什么理念?这些问题是大众关注的方向,也是业内人士讨论的焦点。7月至9月,由文化部支持、国家艺术基金资助,中国美术馆主办并实施的“国家美术藏品保护与修复示范项目”在北京举办。作为整个项目的核心内容,7月...
成都拥有丰厚的古建筑资源,可利用者众多。今年3月,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市县级文保单位和文物点的维修利用。但记者了解到,3个月即将过去,有意参与的社会资本还是零记录。 可利用的古建类文物众多 成都市文物局工作人员王林介绍,在国务院加强文物工作指导意见出炉后,文物局曾专门进行过梳理,“成都市古建类文物有国保19处、省保50处,市、县级文物...
《我在故宫修文物》是2016年央视纪录片的开门巨献。虽然这部纪录片在播出时未能引发话题。然而经过几个月的“发酵”,这部每集投资只有50万的小成本纪录片开始反转,迅速走红网络,更吸引了大批80后、90后的追捧者。“修文物”这个平时距离观众十万八千里的学术词语也变成文化热词,其中所展现的手艺魅力以及文化自信更是让这部纪录片在社交网站的评分高达9.5分。那么,骨骼清奇的《我在故宫修文物》到底为什么这么火...
今后,如果社会力量自愿投入资金修缮部分不可移动文物,将可获得一定期限的使用权。昨日,国家文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正就此进行程序、制度上的规定,防止在保护利用中对文物造成破坏。 使用文物不得造成破坏 昨日,国家文物局政法司司长朱晓东在文化部例行发布会上介绍,目前国家文物局正就2月份发布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制定落实措施。 朱晓东介绍,在《意见》中提出要...
近日,央视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下简称《修文物》)火了:一共三集的片子,出乎意料地获得超百万点击率,豆瓣评分高达9.5,超过2015年热播剧《琅琊榜》。 纪录片爆红,当然离不开文物本身的魅力: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唐代三彩马,辽金木雕佛像……这些普通人无缘得见、价值连城的国宝得以公开亮相,绝对是吸粉利器。 其实,《修文物》走火,还源于它的细节:相较于“高大上”...
最近,央视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在网上爆红,豆瓣评分高达9.5,超过热播剧《琅琊榜》。 为了让文物修复后继有人,纪录片中每位修复大师都带了一两个年轻徒弟。不少白领看完纪录片后,喊话走红的故宫博物院修复大师:现在改行还来得及吗? 湖北省博物馆文物保护中心主任周松峦介绍,中心20人的团队里,年轻人很多,有10位80后,2位90后;而且不乏高学历高颜值者,其中有6位研究生,2位博士。 更有意思的...
王津师傅在修复文物(资料图) 近日,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在网上爆红:网络点击率超70万;豆瓣评分高达9.5,超过热播剧《琅琊榜》。该片共三集,讲述一群“貌似普通、身怀绝技”的故宫文物修复工作者的故事。人气最高的钟表组王津师傅,已被网友称作“故宫男神”。有网友评价他称:“印象中的大国工匠,应该就是这个样子,温暖而谦逊,执著而内敛。这样的品质才能担当起某个职业的脊梁。” 昨日,长江日报记者电话...
《我在故宫修文物》播出后,钟表修復师王津深受网友喜爱。(纪录片截图) 《我在故宫修文物》剧照。(纪录片截图) 《我在故宫修文物》剧照。(纪录片截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纪念90周年,推出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这部前后仅花费150万元人民币的「穷片子」,却意外大获好评,甚至超越去年底热播电视剧《琅琊榜》的评分,并引发春节造访故宫的热潮,北京故宫也二度祭出「限流政策」;台湾故宫南院则在春...
住在清朝老宅子里,“文物房”还有些风雅的历史故事,是不是很雅致? 最近,南京大学法学院的学生对南京地区非国有古建的保护现状进行了探访。他们发现,面临失修危险的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以上文物民房,大约有10到15处,面临搬迁的居民不愿修缮为他人做嫁衣,暂不搬迁的有些居民又没钱修,造成了这些“文物民房”尴尬的境遇。 现场直击 道光年间老宅,木板摇摇欲坠 发起此次调查的是南京大学法学院大一大二的部...
启明四马路10号红砖洋房获得九万元资助修缮,但李先生说申报等很久,眼看雨季快到,担心来不及抢修。 屋檐瓦片松脱、墙体开裂、房屋漏水、批荡剥落……坐落于荔枝湾涌畔的逢源北横街及宝源路连排清代西关大屋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但历经百年风雨,不少砖木结构的老宅已变得“伤痕累累”。 不过,有私宅业主在了解市政府6000万文物保护专项资金的“新政”后,仍因各种顾虑而不愿申请资助修缮: “...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