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名同龄”夫妻档省博修文物
2016-02-28 23:17:46 来源:楚天都市报 已浏览次
最近,央视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在网上爆红,豆瓣评分高达9.5,超过热播剧《琅琊榜》。
为了让文物修复后继有人,纪录片中每位修复大师都带了一两个年轻徒弟。不少白领看完纪录片后,喊话走红的故宫博物院修复大师:现在改行还来得及吗?
湖北省博物馆文物保护中心主任周松峦介绍,中心20人的团队里,年轻人很多,有10位80后,2位90后;而且不乏高学历高颜值者,其中有6位研究生,2位博士。
更有意思的是,还有2位同名同龄的80后文物修复师赵晓龙(男)、张晓珑(女),在工作当中结下姻缘。工作中互补,生活中相帮,他们的爱情在文物修复中焕发光彩。
他从小就爱泡省博
昨日,记者来到省博物馆文物保护中心采访,赵晓龙、张晓珑正在修复室修复一幅清代山水画。
这间10多平方米的修复室,几张大方桌就占了一半的面积,字画就是铺在上面完成装裱与修复的。房间上方的摄像头,像是在时刻提醒着工作人员注意保护文物安全。房间里有智能除湿机、加湿机。“遇到梅雨季节,就要把除湿机打开,到了干燥的冬季,就需要用加湿器补水。”赵晓龙说,为了延长字画的寿命,房间里一年四季都要保持恒温恒湿。说起文物保护,赵晓龙头头是道。
年纪轻轻怎么喜欢上修“古董”的呢?原来,赵晓龙就住在黄鹂路上一个小区,离省博物馆步行只有几分钟,因此他从小就喜欢泡在省博物馆,对历史生出了一份痴迷。
考大学的时候,他心中驽定了选择:一,要到北京去上大学,因为那里有全国最好的博物馆;二,要学历史类、与文物相关的专业。在中国防卫科技学院文物保护专业,赵晓龙度过了四年“快活”的日子。“因为上课时可以接触到文物,放假了还可以去故宫博物院、首都博物馆实习。”
2009年暑假,他在故宫博物院跟着陶瓷修复大师陈仲陶学习修复陶器,这期间拜访到耿宝昌老先生,把他给乐坏了。后来,他又去首都博物馆,跟随楼明竹学习了古代字画装裱与修复。“修复一件文物有时捣鼓好几个月,透过放大镜看到细到发丝的细节,一个地方都不能马虎。不少老师傅都有严重的颈椎病。”
到省博工作后,赵晓龙选择了古字画装裱与修复这个行当。与《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中相似,省博物馆也保持了这种“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赵晓龙的师傅付明华,是一位有几十年工作经验的老师傅,退休后被返聘到博物馆。央视纪录片中的古字画修复大师徐建华,就是付明华的师傅。“徐建华算是我师爷了!”赵晓龙说。
她刚到省博有点怕
央视纪录片中有一段讲到传说故宫闹鬼,所以工作人员开门时总会大吼一声,其实是因为故宫里有很多野猫,突然冲出来会吓到人。也有人说博物馆“阴气”重,一个人在办公室对着文物的时候会不会害怕呢?赵晓龙说,完全不会,这是一种特别的体验,看到这些字画,可以想象古人作画时的场景、当时在想什么,有一种穿越的感觉。
一直在修复室电脑前看资料的张晓珑,忍不住插话说:“刚来时怎么不害怕?我刚开始来博物馆,是做漆木器修复,当时一推开门,看到实验室的盆子里用水泡满了漆器,红彤彤、黑漆漆的一片在水里,怪吓人的。”
赵晓龙接受记者采访时,也没停下手上的“活儿”,他拿着毛笔蘸上颜料,不时思考琢磨,不时在古画上轻轻地添上几笔。
对珍贵的古代字画,还可以在上面动手脚吗?赵晓龙解释,这叫“全色”,古代字画因为年代久远,很多画的细节部分掉色了,这个时候他就要根据画作的总体风格,进行修补。他拿出放大镜给记者看,“这幅画流传到现在非常难得,是绢本的!绢上作画不易,而且比宣纸还难保存……”看着手上的“宝贝”,这位27岁的小伙子眼里放光。
在《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中,古字画因为容易破损,修复时显得十分小心翼翼,有清洗、上背纸、上墙、全色等多道复杂工序。为了让清洗之后的字画干后变平整,需要将字画贴上墙,利用水的拉力将画撑开。
赵晓龙说,跟武侠小说中的门派一样,字画装裱和修复也分以“苏裱”为代表的南派,以及以“京裱”为代表的北派,而且每个师门带出来的徒弟,风格都不一样。他记得,当初在首都博物馆实习的时候,老师画“上墙”时,挨墙的一面是画的正面,露出来的是反面。而到了省博付明华老师这里,露出来的是画的正面。
“老师说,因为这样边工作还可以边看画,心情好!”赵晓龙说,师傅出差了,如果他在办公室,一准儿会站在我身后,每天还会叮嘱我要练书法、学绘画,篆刻也不能放松。“因为一个不会书法、不会绘画、不会篆刻的人,不能成为一个好的裱画师。”
同名同龄喜结良缘
张晓珑是赵晓龙的新婚妻子,长得很娇美,很难把她与修文物联系在一块儿。
两人2010年同时进入省博物馆工作,赵晓龙是文科男,而张晓珑大学学的是高分子化学材料,是个理科女,目前还在武汉大学读研究生,玩的都是高科技。著名的南海1号宋代古沉船被打捞上岸后,张晓珑还曾去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参与过瓷器、金银器的修复与保护,“因为海水中的盐分很高,需要把这些打捞起来的文物,泡在去离子水中逼出盐分,否则那些瓷器上的盐分一旦遇见空气结晶,会导致瓷器破裂。”
新员工培训的时候,张晓珑就听同事说:“哎,知道吗?有个人跟你的名字一模一样呢!”后来认识了,才知道他们的名字同音。赵晓龙对中国历史知识比较了解,而张晓珑掌握了更多科技手段,两人经常互帮互助。在一次修复培训班上,两人一边切磋修复技艺,一边谈起了恋爱。与文物打交道需要细心、耐心,他们两人的性格都很平和,相处起来也十分融洽。
赵晓龙喜欢下厨,不仅能在过年过节时给一大家子人做一二十个菜的“满汉全席”,平常还可以给张晓珑做冰皮月饼、蛋挞、牛排,俘获了张晓珑这枚“吃货”的心。去年11月22日,志同道合的两个年轻人走进了婚姻的殿堂。通过接触文物修复,赵晓龙对工艺与艺术方面的动手能力比较强,他们结婚当天,张晓珑的水晶鞋就是赵晓龙熬了几个晚上一个钻一个钻地粘接而成的。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