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给钱修文物,部分私宅业主有顾虑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启明四马路10号红砖洋房获得九万元资助修缮,但李先生说申报等很久,眼看雨季快到,担心来不及抢修。

      屋檐瓦片松脱、墙体开裂、房屋漏水、批荡剥落……坐落于荔枝湾涌畔的逢源北横街及宝源路连排清代西关大屋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但历经百年风雨,不少砖木结构的老宅已变得“伤痕累累”。

      不过,有私宅业主在了解市政府6000万文物保护专项资金的“新政”后,仍因各种顾虑而不愿申请资助修缮:

      “评为文物有什么好处?动一动都要报批,一旦‘修旧如旧’,不用多久屋顶的杉木又被白蚁蛀蚀,如果能把屋顶换成混凝土结构我才考虑申报修缮。”“申请手续麻烦,施工单位又不能由我来选,政府工程报价高,政府最多出70%,剩下的要我们掏钱啊,价格高的话我就不想修了。”

      越秀区文广新局相关负责人无奈地说:“区里按规定为市6000万文物保护专项资金配套的500万元修缮资金,因为没人申报,全部都转去做文化遗产普查了。现在向市里申报的项目很多不是业主主动申请的,有些还是我们认为房子有需要修缮,建议拨款的。”

      修缮资助:祠堂业主欢迎  民居业主冷对

      “评为文物又不能拆,不能改。我们有什么好处呢?”新快报记者走访越秀、荔湾、海珠等区十几户私宅文物建筑时,过半数私宅业主都表达了这样的意见。

      市文广新局文物处处长刘晓明也坦陈:“在设立6000万广州市文物保护专项资金以前,很多业主都认为我们只是指手画脚,政府只是管,不给钱。现在业主有保护义务,也享有政府资助的权利了,很多业主都认为是好事。”

      “现在有了这笔钱,我们做工作也有底气,业主变得积极,有些以前不愿评文物的也要求挂牌保护。”番禺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曾昭明认为设立文物保护专项资金有助于推动文物保护,有更多的祠堂业主得知有政府资助后,愿意祠堂挂牌成为文物建筑。

      不过,新快报记者调查荔湾、海珠、越秀、番禺等区近20户非国有不可移动文物发现,祠堂等公共建筑类的业主乐意申请政府资助修缮房屋,但多数作为民居的文物建筑业主出于自住需要有各种顾虑,而对申请资助反应冷淡。

      ●顾虑一

      有政府给钱就不能随便修随便改

      位于越秀区“龟岗民国建筑群”内的启明四马路10号红砖洋房,在2013年12月被认定为广州市登记保护文物单位。“三楼和二楼天面渗水很厉害,我2008年就修过,但现在又漏水了。即使没有政府资助,我去年也想把它修好!”业主之一李先生说。

      去年5月,越秀区文物部门工作人员告知李先生可申请广州市文物保护专项资金修缮老侨房后,他打算申请。

      “但我和叔叔的子女意见有分歧。他们也是业主之一,他们担心:政府介入修房子,以后使用会受到限制,业主不能随便改;就像公司参股一样,私人业主可能没有‘话语权’了,情愿自己出钱。”

      “我后来向他们解释,按照文物法要求来修缮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文物,政府出了钱也不会改变产权。经过好几次越洋电话沟通,他们终于同意。”

      和李先生叔叔的子女想法相近的业主不在少数。新快报记者调查发现,当私宅文物建筑业主了解到要严格按照文物法要求“对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修缮、保养、迁移,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进行修缮时,约半数表示“到时看情况再算”。

      即使了解到政府有资助,过半私宅业主对于自己的房子被评定为文物态度犹豫。荔湾区宝源路一清代民居业主经济条件不好,她说:“就算政府有资助,我也不想被评为文物。像这种墙体多处开裂、屋顶漏水严重的危房,我宁愿拆掉重建算了。或者最好政府出资买下,安置我去其他地方。”

      番禺区文物管理委员会相关负责人坦言文物保护工作的困难: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400多户入选民居中有100多户业主反对其房子列入不可移动文物;在得知有政府修缮资助后,仍有不少民居业主不愿其定为不可移动文物,也有不少民居业主即使没钱修房也不愿申请政府资助。

      此外,新快报记者还发现,不少业主错误地以为“政府出资修缮会有约束,但个人出资修缮可以不受约束。”

      其实,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二十一条:“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修缮,应当根据文物保护单位的级别报相应的文物行政部门批准。”“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迁移、重建,由取得文物保护工程资质证书的单位承担。”

      但新快报记者走访的不可移动文物私宅中,几乎所有业主都曾经为了改善居住环境而自己修房子。但除了两户业主知道“文物建筑所有修缮都要报批”外,其余业主都表示“内部修缮都没有向文物部门报批”,他们称“不知道文物建筑内部修缮要报批,是外立面动工才要报批吧。”

      有私宅业主在室内青砖墙上加批荡,有业主为了防潮在墙身和地板贴瓷片,有的把原来满洲窗换成仿古窗。

      多数业主都是找相熟的施工队修缮。宝源路一民居业主陈女士坦言:“屋顶漏水就是请街边的泥水工人来修,本来只有一条裂缝,修完后变成两条。”

      ●顾虑二

      申报过程太长,耽误抢修

      让启明四马路10号业主李先生感到高兴的是,去年8月获批资助约9万元修缮老房子;不过,让李先生不满的是“申报等很久”:“像之前三楼加建的雨棚,前后找专家论证3次才通过,还要约齐专家,拖了2——3个月时间。这次本以为今年春节前能把渗漏的地方修好,但设计单位的报告书没出来,等报告出来还要递给文物部门审批,要论证合格才能施工。眼看雨季就快到,担心来不及抢修。”

      “像文物建筑的一般性维护,比如维修窗户、排水等小修小补,是否都要请专家看?能不能简化程序?”李先生建议。

      市级文保单位黄宝坚石屋业主之一黄先生、海珠区登记文物保护单位基立南街16、18号业主龙女士以及市级文保单位敬和里22号叶家大屋业主叶先生等都希望申报过程不要让业主等太久。

      番禺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曾昭明也谈到:“文物保护专项资金的申请手续太烦,要立项、要概算成本、要列入预算,还要招投标。沙路炮台维修前年就做设计方案,去年一年都未搞完手续。很多业主觉得拖的时间长,有些房子抢修等不了。”

      ●顾虑三

      政府工程报价高,质量无保证

      “文物修缮工程价钱本来就贵,政府工程报价比我们自己找的工程队高的话,怎么办?”“资助又不是政府全包,业主也要出钱。如果可以让业主自主选择工程队,我会考虑申请。”荔湾区和海珠区不少文物建筑私宅业主提出他们的顾虑。

      番禺一祠堂修缮筹委会成员陈先生谈到:“我们没有主动申请政府资助,一方面是担心政府报价高。我们是自己邀标请有资质的工程队做,这样钱会省着用,还可以讲价,自己邀标通常比政府招投标的最低价还要低。而且,自己邀标可以监督修缮过程,不让偷工减料,保证质量。”

      另一方面,越秀区文物部门相关负责人对由区政府负责招投标也表示为难:“有些单位级别比我们还高,是否应由业主来招投标,而不是由区来做?另外,按规定文物部门要与业主及设计方三方签约,但我们自己都没做过工程,不知能否控制监督好?”

      ●顾虑四


      政府只出一部分钱,业主在国外的不愿修


      根据《广州市文物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对各级文物的修缮,政府最多资助不超过70%,最高200万元。

      荔湾区宝源路、海珠区南华西路等清代民居业主提出经济能力有限,希望政府给予更多补贴。

      “有很多文物建筑的业主在国外,把房子丢空或出租,所以不愿意自己出钱维修。”启明四马路业主李先生感到惋惜,“但其实这样对文物建筑造成更大损坏。”

      部分业主不知政府资助文物修缮

      据了解,不少区文物部门都是通过街道办通知辖区内的文物点业主可申请政府资助,此前媒体也广为报道此政策。

      但记者走访荔湾、海珠、越秀区发现,除了少数文物建筑业主是区文广新局工作人员上门通知政府资助政策外,多数业主表示“之前没有听过6000万文物保护专项资金”,并问记者“你能告诉我怎样申请吗?”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