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修文物好口碑 更胜琅琊榜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我在故宫修文物》播出后,钟表修復师王津深受网友喜爱。(纪录片截图)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我在故宫修文物》剧照。(纪录片截图)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我在故宫修文物》剧照。(纪录片截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纪念90周年,推出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这部前后仅花费150万元人民币的「穷片子」,却意外大获好评,甚至超越去年底热播电视剧《琅琊榜》的评分,并引发春节造访故宫的热潮,北京故宫也二度祭出「限流政策」;台湾故宫南院则在春节之际,提高每日参访人次至5千人,甫开放就已「秒杀」。

 

  共计3集的《我在故宫修文物》播出后,被大陆网友称为「青春版故宫纪录片」;相较于13年前总计12集的纪录片《故宫》,新版纪录片屏除以往纪录片老学者肃穆般的制式说法,聚焦于故宫展品背后修復师的故事。

 

  匠人精神令人敬佩

 

  《我在故宫修文物》透过一群文物修復师,围绕着绣满寿字的万寿屏作为开场,让印象中富丽堂皇的宫殿,瞬间变成「小型装修厂」,且现场的工作人员,就足以分成木器组、漆器组、纺织品修復组、百宝镶嵌组等不同专业领域的修復师;接下来近150分钟的片长,更完整、写实地呈现国宝展出前的「整容过程」。

 

  除了揭秘修復文物的过程外,《我在故宫修文物》最有人情味的部分,莫过于这些不曾曝光的修復师,该片令观眾惊喜的是,这些专业人员当中,竟有为数不少的80、90后,他们不仅耐得住寂寞、潜心磨练技艺,还充满着「匠人精神」。

 

  耗时5年田野调查

 

  「只有耐得下性子,才能做好文物修復工作。」片中师傅告诉弟子的第一句话,也正如拍摄这部纪录片的过程,导演之一的萧寒表示,去年正式开拍前,剧组早已耗时5年进行田野调查,不仅长期驻点于故宫观察他们的工作,甚至跟着修復师一起吃饭、回家。也正因如此,才让这面红墙黑瓦的老建筑,透出前所未有的温暖。

 

  《我在故宫修文物》的好口碑,造就春节假期造访北京故宫的热潮,为了因应大量的游客,北京故宫继去年十一黄金周后,第二次实施「限流政策」,初二起连续4天严格控管,成功维持馆内的参观品质;此外,北京故宫今年春节的网路预售票预约总数,也相较去年同期成长4倍。

 

  去年底甫开馆试营运的台湾故宫南院,同样配合春节假期,将2月每日的网路预约名额提高至5千人,讯息一公布马上「秒杀」,未成功抢票的游客,仍然可以现场排队,等待候补进场。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