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清明小长假一过,徐州博物馆文保部的5名90后文物修复师就开始了一项新工作,他们要对北洞山楚王墓的224件彩绘陶俑进行修复。完成这项工作,杜鹤、张灿、刘娟、李敏、张梦梦5人要花上整整3年的时间。这5位年轻人专业各不相同,分别来自管理、制药、文博、化工和计算机专业。 10天只完成陶俑背面的泥土清理 北洞山汉墓位于我市东郊茅村镇洞山村内,1986年开始发掘,是西汉早期墓葬,也是我国目前发现的...
王津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上官云 摄 王津火了,在他55岁的时候。 2016年,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热播,片中讲述了故宫书画、青铜器、宫廷钟表、漆器等领域的稀世珍宝的修复过程,引发了年轻一代的追片热潮。片中的故宫文物修复师也“一夜走红”。55岁的钟表修复师王津,因其儒雅睿智的气质,被年轻网友称为“故宫男神”。 4月9日,作为河北博物院文博讲坛“我在故宫修文物”系列讲座的主讲人,...
书画修复师杨军(右)、牛伟宏正在修复古画。 纪录片、电影《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相继问世,引发了人们对文物修复师的关注。银幕上下,宫墙内外,这样的工匠离我们其实并不远。他们,是来自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文物保护部的文物修复师们。一件件文物在他们的手中起死回生,重新焕发昔日容颜,工匠精神在文物的修复中得以传承。 在三峡博物馆文物保护部。记者第一次看到34岁的凡小盼时,她穿着蓝色大褂,戴白手套,握...
全国政协委员、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每年提交的提案都与文化遗产保护相关。单霁翔带着16份提案参加今年政协大会,内容涉及故宫文物保护立法、资源利用、周边古建申遗等。 去年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热播,多家电影网站都给出高分评价,七成点赞来自18至22岁的年轻人,对此单霁翔表示,年轻人喜欢《修文物》最让我感动。 单霁翔说,预料到可能会有一些人喜欢。但没想到会受到年轻人喜欢。这部片子,...
3月4日晚7点至8点,已试点每周六延时开放的四川博物院,再度践行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推出6大便民主题活动。届时,公众不仅可以有充足时间观展,还可以听专家鉴赏文物、看神秘的文物修复、并把精美文创产品带回家。 告诉你如何修文物 今年1月,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了“推动更多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以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四川博物院作为延时开放的试点,不仅于元宵节提前开始了延时...
《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导演萧寒说:“日子,就是日复一日。正是故宫师傅们的平实、慢生活状态打动无数年轻人,而年轻人其实是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 2016年《我在故宫修文物》成为年度最火爆的纪录片,导演第一次将镜头对准了故宫的文物修复师们,他们已经存在了几百年,却始终不为人知。在大时代的背景下,这群身怀绝技、妙手回春的文物修复师,默默地固守“冷宫”一隅,日复一日地打理着价值连城的“国宝”。他们...
盐田紫禁书院《我在故宫修文物》讲座刚一结束,被封为“故宫男神”的王津就被一群听众围住,要求合影并加微信。那边厢另一位讲座嘉宾故宫副院长宋纪蓉被“拦截”在洗手间内,几个年轻女观众正热切地询问“怎么成为故宫志愿者”等问题。故宫书画修复组的中坚力量李筱楼,则在回答着古书画爱好者关于书画藏品,到底应该“修旧如旧还是修旧如新”的问题。 “明显感觉这两年故宫不同了”。王津向记者感慨,“连志愿者的组成也从...
历经两年多建设的故宫文物医院29日正式挂牌,书画、木器、漆器、金属等多种文物均可在此修复。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表示,未来故宫文物医院将对外开放,观众可预约观看文物的“手术”过程。 以往到故宫,眼前总是同一幅景象:中轴线上人头攒动,专门展示书画、钟表、瓷器等文物的宫殿内游客寥寥。对于不少游客来说,看一看皇帝娘娘住过的房子,听几段真真假假的宫廷秘闻,参观的目的就达到了。故宫的建筑本身就是文物...
电影《我在故宫修文物》虽然票房遇冷,但导演萧寒主编的同名书籍却引发关注。12月25日,该书撰稿、河南籍作家绿妖,参与书籍插图拍摄的摄影师陈卓和该书策划杨晓燕来到郑州,做客松社书店并分享了创作历程。 纸质书跟电视纪录片和电影有何不同?绿妖认为文字与影像是不同的表达方式,纸质提供了更有深度的阅读。作为国内较有影响力的独立作家,今年8月,绿妖在郑州参加完活动后收到了杨晓燕的写作邀约,“杨老师说...
既活一世,何赋价值? 这部让我跪舔的纪录片,要上大电影了。 虽然很多人早就看过,我还是忍不住再推一发。 请无视一个迷妹的任性。 它的名字,叫《我在故宫修文物》。 点开它,只是打发时间的无意之举;爱上它,只需一秒钟。 1 这部纪录片的主角,是一群“医生”,专给文物治病的顶级文物修复师。 老一辈的师父们,大多是学徒出身,他们把整个青春都献给了这些静默的文...
已在故宫文保科技部工作了36个年头的史连仓正在擦拭一件木器。 今年初,3集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在央视首播,并在视频网站上收获极高人气,成为年度最具影响力的纪录片之一。如今,电影版《我在故宫修文物》将于12月16日在全国上映。 这部把镜头对准故宫工匠的影片,用细腻精致的画面展示了故宫文物修复师的匠人风范和生动逗趣的日常生活。本片导演萧寒认为:“影片从人文和人性的角度呈现‘大历...
青铜器修复资料图 就在今年年初,一部名为《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纪录片成为“网红”,该片梳理了中国文物修复的历史源流,揭秘了北京故宫世界顶级文物“复活”技术,也让这些国宝守护者开始受到外界的关注。 在天津博物馆,也有这样一群文物修复工作者,他们在鲜有外人踏入的角落里,几十年如一日用心血守护着那些珍贵遗存。 青铜器修复一般有十多道工序,包括清洗、去锈、整形、补配、焊接、雕刻、上色、做旧...
11月28日,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在穗举行全国首映,同时作为2016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首映影片,启动本届纪录片节公众展映活动。 《我在故宫修文物》讲述了故宫书画、青铜器、宫廷钟表、木器、陶瓷、漆器等领域的稀世珍宝的修复过程,和殿堂级的“文物医生”以及他们的“文物复活术”。2016年1月,同名3集电视纪录片一经中国中央电视台推出后,受到观众高度赞誉。 导演萧寒当日在接受...
日前,我市汉画馆与武侯祠对馆内部分文物的修复工作引起了更多关注。 由于空气的氧化和外部环境的变化,汉画馆部分画像石的表面出现了沉积,产生很多风化物和附着物,以及临时保护处理的残留物等。武侯祠内部分楹联匾额出现脱色现象。这些现象的存在加速了文物进一步风化受损。为了更好地保护不可再生的珍贵文物,使其艺术和科研价值得到充分展现和利用,汉画馆和武侯祠共修复了汉画像石和楹联匾额30余件。 日前,...
《我在故宫修文物》剧集版今年初在央视热播。昨天北京青年报记者获悉,纪录电影《我在故宫修文物》将定档12月16日上映。萧寒导演表示,此次电影版的发布,一方面是为了回应粉丝的期待,另一方面是希望用自己的努力能让纪录片作为一个真正的电影类型走进中国的电影市场,让观众有更多的选择。他希望大家能够再度关注渐渐被忽视的工匠精神——对于博物馆来说,在这些技术层面的“手艺”之上的,实际上是对文物,对中华民族文化瑰...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